焚尸扬灰的意思、焚尸扬灰的详细解释
焚尸扬灰的解释
见“ 焚骨扬灰 ”。
词语分解
- 焚尸的解释 焚化尸体。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明道 宰 晋城 ,申焚尸之禁,然今京城内外,物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
- 灰的解释 灰 ī 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纸灰。灰烬。洋灰。灰飞烟灭。 尘土:灰尘。 特指“石灰”:灰墙。灰膏。 黑白之间的颜色:灰色。灰质(脑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 志气消沉:心灰意懒
专业解析
"焚尸扬灰"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焚烧人的尸体并将骨灰撒掉,用以表达极度的仇恨、侮辱或彻底毁灭的意图。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与引申义
- 焚尸: 焚烧尸体。
- 扬灰: 撒播骨灰。
- 整体含义: 形容对仇人(或极端憎恨的对象)实施最严厉、最彻底的毁灭性报复,意图使其死后不得安宁、彻底消失,不留任何痕迹。常用来比喻极端残酷的泄愤或惩戒手段,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二、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焚尸扬灰”的解释为:“焚烧尸体,播撒骨灰。形容极端仇视,欲使仇人死后不得安宁。” 此释义准确概括了该成语的核心语义和情感色彩。
- 《汉语成语大词典》(朱祖延主编): 该词典收录了“焚尸扬灰”或类似表达(如“焚骨扬灰”),释义通常强调其作为“极端的泄愤或侮辱手段”的性质,并指出其历史典故背景。
三、历史典故与典籍出处
该成语的语义源于古代残酷的刑罚或泄愤行为。最著名的记载见于:
- 《明史·太祖本纪》及《明史·陈友谅传》: 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击败劲敌陈友谅后,对陈友谅实施的报复行为:“友谅中流矢死……(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友谅尸及其子理奔还武昌。友谅穷蹙,焚其尸,扬灰于江,遂自立为帝。” 这是“焚尸扬灰”典故最直接的来源之一,体现了其在历史语境中作为极端报复手段的运用。
四、语义辨析与语用提示
- 贬义色彩: 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通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残酷行为、表达强烈的谴责或比喻极端彻底的毁灭。
- 程度极重: 其表达的仇恨或毁灭程度远超一般的惩罚或报复。
- 与现代价值观: 该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被视为野蛮、不人道的,成语本身也主要用于历史描述或文学修辞中的夸张表达。
“焚尸扬灰”意指焚烧尸体并撒散骨灰,是古代一种极端残酷的泄愤或惩罚手段,象征着极度的仇恨和意图彻底毁灭对方(甚至使其死后不得安宁)。其核心语义在于表达一种极致的、彻底的、带有侮辱性质的毁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其典故主要源于《明史》中关于朱元璋对待陈友谅尸体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焚尸扬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fén shī yáng huī
- 字面意思:焚烧尸体,并将骨灰撒掉。
- 引申义: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端仇视、憎恨,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泄愤。
二、出处与背景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旧闻烧坯》,其中提到“凌迟后焚尸扬灰”的案例。
- 历史背景:古代刑罚中,焚烧尸体并扬弃骨灰是一种极刑,常用于表达对罪大恶极者的惩戒或泄愤。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宾语,多用于书面语境。
- 感情色彩:含贬义,强调仇恨的极端性。
- 成语结构:联合式(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四、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焚骨扬灰(含义完全相同)。
- 英文翻译:burn the corpse and scatter the ashes(直译)。
五、使用场景举例
- 例句:
“其母恨礼甚,又诣弄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焚尸扬灰。”(《履园丛话》)
- 现代引申:可用于描述对仇敌或厌恶对象的极端态度,但需注意语境是否适宜。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清代笔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柏篁报仇碧沉沉部落部员逋讁缠縻城曲嗤玩齿牙馀论臭名昭彰匆冗村醪丹霍钓矶钓客邸第妒女祠二至圈放官抚操哈剌基酒洪泛交韔交讼解人难得警劝集取揩背看板娘抗玩敛容柳芳历纳甲堋的皮包公司贫寡强盛千狐腋青草山亲家爹全经三千珠履商通赦令审结实地是非之地使院书刺属情斯螽条华条式踢达土符洼窞万有引力香火道人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