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be]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的集体
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分部屯居,故称。《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部落鼓鸣,男女遮迣,六亡也。”《新唐书·李勣传》:“酋长率部落五万降於 勣 。” 明 何景明 《花当》诗:“闻道 花当 种,缘边部落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序曲》:“在这自生自灭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种高型的原始的大部落的情调来。”
部落(bù lu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态。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解析其定义与特征:
血缘与地缘结合的社会单元
指原始社会中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或宗族组成的群体,成员通常有共同祖先、语言及文化习俗,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形成自治性社会组织。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
在无国家形态的社会中,部落通过首领或长老会议行使管理职能,成员共享资源并共同防御外敌。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二者组合后,"部落"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记载边疆民族的社会结构,后泛指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族群共同体。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综合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在当代语境中,"部落"可隐喻具有高度身份认同的群体(如"游戏部落""粉丝部落"),强调其内部凝聚力与亚文化特征,但此属引申义,非原始社会学术定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部落(拼音:bù luò,注音:ㄅㄨˋ ㄌㄨㄛˋ)是原始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含义和特征如下:
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或宗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其核心特点包括共同的语言、地域、宗教信仰及习俗。
在当代语境中,“部落”也指:
提示:如需了解部落与氏族、部族的区别,或查询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3、6的完整内容。
八寸三分帽子棒冰半梦半醒饱计北碑南帖贬甘璧晖才彦城保传红次乘词馆稻畦誂越蝶魂东坡纸樊灌返朴还真凡桐晐备匄施纲维鲠讦贡物鞲蔽犷戾光灵红活黄韲鵍鷒姜嫄桀横寄书灸疗峻博举謡言梁饘名不副实魔劫抹杀南乡脑门子遣兵调将千手千眼观音期刻七条求盗湫窄上陵下替沈钿钿始初水火不避舞剧象齿焚身香莎先时销号萧飒系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