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缎的意思、俸缎的详细解释
俸缎的解释
作为俸禄支付的缎匹。《清会典事例·户部·俸饷》:“ 杜尔伯特 等部落汗、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臺吉等俸银俸缎,照 喀尔喀 汗、王、公、臺吉之例颁给。”
词语分解
- 俸的解释 俸 è 官员等所得的薪金:俸禄。薪俸。俸给(?)。俸金。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缎的解释 缎 (緞) à 中国特产的质地厚密、一面光滑的丝织品:缎子。绸缎。软缎。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俸缎是明清时期官吏俸禄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以丝织品(缎匹)形式发放的俸禄组成部分。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构成与制度内涵
- 俸:指官吏的薪给,《说文解字》释为“禄也”,即国家定期发放的职务报酬。
- 缎:特指质地厚密、光滑的丝织物,属高级纺织品。明清时期将缎匹列为俸禄支付形式之一,与银、米并行。
- 俸缎制度:明代首创“折色俸”制度,将部分俸禄折算为实物发放。清代沿袭此制,《清史稿·职官志》载“俸银、俸米、俸缎三者兼支”,其中俸缎按官职品级定额配给,如一品官年俸缎可达30匹。
二、历史实施背景
- 经济功能:缓解国库白银短缺,促进官营织造业发展。明代江南织造局专产“赏赐缎”与“俸缎”,其纹样、尺寸均有严格规制(参考《明会典·织造》)。
- 等级象征:缎匹颜色与纹饰体现官阶差异。例如清代文官五品以上可用云纹暗花缎,七品以下限素缎(见《大清会典事例·冠服》)。
- 流通局限:俸缎不可直接流通,官吏常通过市集“俸缎折银”换取现金,形成特殊交易市场(据《万历会计录》载嘉靖年间俸缎折银率达60%)。
三、文化延伸意义
“俸缎”在文献中常隐喻官宦身份,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蓝缎补服,便是俸缎制的官袍”。其织造技艺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仍保留明清俸缎的“缠枝莲纹”样式。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10册第108页“俸缎”词条
-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2“俸饷”章节
- 清代内务府《缎匹库则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 彭泽益《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流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6-81页
网络扩展解释
“俸缎”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俸缎指作为俸禄支付的缎匹,主要用于清代官员或贵族阶层的薪俸发放。该词由“俸”(官员薪俸)和“缎”(丝织品)组成,字面意为以丝缎代替或补充货币形式的俸禄。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
-
清代俸禄制度
根据《清会典事例·户部·俸饷》记载,清朝对蒙古杜尔伯特等部落的贵族(如汗、亲王、贝勒等)会按例发放“俸银”和“俸缎”,作为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的体现。
-
实际应用
俸缎不仅是经济补偿,也带有礼仪性质。例如在边疆地区,缎匹因运输和流通便利性,常被用于赏赐或俸禄支付,尤其是对蒙古、喀尔喀等部落的贵族。
三、延伸解读
部分资料(如)提到“俸缎”被引申为成语,比喻官职与荣华富贵。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是现代对词语的象征性扩展,需谨慎使用。
四、总结
- 核心定义:以缎匹形式发放的俸禄,属于古代实物俸禄的一种。
-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清代边疆贵族和官员的薪俸制度。
- 文献依据:明确记载于《清会典事例》等官方典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史稿》或清代经济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庵罗阿阇黎邦典班齎奔踶并称菜圃池隍弛悬冲简重温旧梦触热独禄遁神峨岷甫甫黻藻公姑贡行广员官庑官赀酣歌醉舞黑猪渡河画鼓回锋祸酷僭肆矫滑矫枉过当交移妓籍金凤禁昏家金丝雀絶类离羣宽静昆仑墟连晓罗帕率财麻绖冒滥门房木标泥腿炮火连天蒲芦邱螾劝善雀忭驱驾区判时聘食性水晶盘晚来五命下笔下马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