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画鼓的意思、画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画鼓的解释

亦作“ 画皷 ”。有彩绘的鼓。 唐 白居易 《柘枝妓》诗:“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宋 陆游 《日出入行》:“高楼锦绣中天开,乐作画鼓如春雷。”《水浒传》第五八回:“鸞铃响,战马奔驰;画鼓振,征夫踊跃。” 清 曹寅 《穀日西轩燕集》诗:“山香舞就寒蟾色,笑语喧於画皷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画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鼓面或鼓身上绘有彩色图案、纹饰的鼓。它并非指某一种特定形制的鼓,而是强调其装饰华美的特征,区别于素面无纹的普通鼓。在古代,鼓常作为乐器或仪仗用具,对其进行彩绘装饰,既是为了美观,也常蕴含特定的礼仪或象征意义。

  2. 核心特征:

    • 装饰性: “画”是其核心特征,指用颜料、彩漆等在鼓皮(鼓面)或鼓身上绘制图案、花纹、鸟兽、云纹等装饰。这使得画鼓在视觉上更为华丽夺目。
    • 乐器属性: 本质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演奏音乐、控制节奏。
    • 礼仪与仪式感: 常用于宫廷宴乐、祭祀典礼、仪仗队列、迎宾送客等庄重或喜庆的场合,烘托气氛,增强仪式感。
  3. 文化意象与文学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画鼓”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用来:

    • 点明场景: 暗示宴会、歌舞、庆典、送别等场景。例如,听到画鼓声,便知有宴乐之事。
    • 烘托气氛: 渲染热闹、欢快、隆重或有时是急促(如报时、催发)的氛围。
    • 象征时光流逝: 常与报更、计时相联系(如“画鼓三通”),暗示时间的推移。
    • 表达情感: 在送别诗中,画鼓声可能象征着离别的催促和内心的惆怅。
  4. 例证(文学引用): 画鼓一词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例如:

    • 唐代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描绘歌舞开场时画鼓催动的场景)
    • 宋代陆游《日暮自湖上归》:“画鼓僧舆入夜归,画鼓僧舆入夜归。” (描绘傍晚仪仗归来的景象)
    • 宋代苏轼《阮郎归·初夏》词注(见《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等):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前人笺注常提及宴席上有“画鼓”助兴的背景。
    • 宋代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虽未直接写画鼓,但此类描绘歌舞场景的诗词,其背景中常有画鼓之声。
  5. 动词用法(较少见): 在极少数语境下,“画鼓”也可作动词短语理解,意为“击鼓奏乐”,但这并非其主要用法,其名词属性(指具体的鼓)是绝对主导的。

权威参考来源:

“画鼓”指代的是古代一种装饰华美、绘有彩色图案的鼓。它不仅是重要的乐器,用于宴飨、仪仗、报时等场合以营造氛围和控制节奏,更在古典文学中凝结为一种富有诗意的文化意象,象征着宴乐之欢、仪式之隆、时光之逝或离别之绪。其核心在于“画”所赋予的视觉美感和文化附加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画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画鼓”指表面带有彩绘装饰的鼓,常用于古代仪式、宴会或战场。其名称源于“画”(彩绘)与“鼓”(打击乐器)的结合,强调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表现力。

二、形制与用途

  1. 形制特点: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单面或双面蒙皮,鼓身绘有彩色图案。
  2. 使用场景:
    • 宴会助兴:如白居易《柘枝妓》中“连击三声画鼓催”,描述歌舞表演前的鼓声提示。
    • 战场激励:《水浒传》提到“画鼓振,征夫踊跃”,展现战鼓对士气的鼓舞作用。

三、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画鼓”常作为时间流逝或氛围渲染的象征。例如: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文献和诗词用例,若需查看具体诗句原文或更多历史记载,可参考汉典、诗词库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啀啀班姬边餽秉彝拨杯簸扬糠粃采撷苍生柴市节都阃端严肚包杜荆州反魂香凡浊风誉观星台规画桂轸恍悟辉皇胡涂虫笺草轞车较着家徭激波节録介帻搢忽镌镂矍圃举止言谈刻挚旷瘠枯耘橑子潦草塞责令旨戾色卢儿昧宠乜些赔赠鼙鼓千儿八百芹菜青铺漆烛生风审势失称恕道童女统驭头针疗法畏垒文蛋晓行夜住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