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唐 杜甫 《骢马行》:“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宋 周邦彦 《解语花·元宵》词:“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算计定了,侵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紥了,一口气跑到渡口来。”
“罗帕”是汉语词汇,读音为luó pà,指古代女性使用的丝织方巾,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同时在文学和文化中承载丰富意象。以下为详细解释:
罗帕是一种丝织方巾,由轻薄的丝罗制成。旧时女子常将其作为随身用品(如擦汗、遮面)和佩带饰物,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传情之物
罗帕常用于表达含蓄情感,如女子面对心上人时“含羞敛眉,手绞罗帕”,体现娇怯与心喜。例如《红楼梦》中黛玉“泪湿罗帕”的场景,暗喻缠绵情思。
离别与绝情的象征
古时罗帕也被用作离别信物,甚至代表断绝情意。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女子以罗帕遮面私奔,暗示情感抉择。
诗词中的意象
唐代杜甫《骢马行》以“银鞍覆香罗帕”描绘贵族女子仪态;宋代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中“钿车罗帕”映衬佳节邂逅的浪漫氛围。
罗帕以丝绸为原料,质地轻柔细腻,常绣有花纹或缀以流苏,体现古代纺织工艺的精湛。
总结来看,“罗帕”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古代女性情感与身份的载体,在文学中成为婉约美与命运变迁的经典意象。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词或历史场景中的用例,可参考《骢马行》《解语花·元宵》等文献。
《罗帕》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寄托、安放。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人们将心思、情感、希望等投放在某个物件或地方之中。
《罗帕》的部首是缶,它的总笔画数为10。
《罗帕》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模糊,可能是一个音变形。它的繁体字为「羅帕」。
在古代,「罗帕」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写法因时代和地域而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罗帕》的例句:
1. 他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学业上,努力学习。
2.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罗帕在养花上,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照顾。
3. 孩子们都把对家人的感情罗帕在了一封感谢信里。
《罗帕》可以组成其他词语:
1. 罗帕寄托
2. 罗帕心思
3. 寄托罗帕
与《罗帕》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托付
2. 倾注
3. 找舒
与《罗帕》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收回
2. 撤离
3. 释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