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昆仑墟的意思、昆仑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昆仑墟的解释

(1). 昆仑山 的基部。亦指 昆仑山 。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覲 王母 於 崑墟 ,要 帝臺 於 宣岳 。”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风涛儻相因,更欲凌 崑墟 。”

(2).指 方丈山 。《山海经·海外南经》:“ 崑崙墟 在其东,墟四方。” 毕沅 注:“此 东海 方丈山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昆仑墟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地理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义解析

“昆仑墟”一词由“昆仑”与“墟”组成。“昆仑”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多指神仙居所”;“墟”则指“山基或大丘”,《说文解字》注“墟,大丘也”,二者结合特指昆仑山基址或圣域空间。

二、文献记载

  1. 地理定位:《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表明其被视为天帝居所;《水经注》称其“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兼具神话与古代宇宙观特征。
  2. 层级结构:据《淮南子·地形训》描述,昆仑虚分三级:“上有层城,一名天庭,太帝之居”,构成“九重天”的空间意象。

三、神话体系定位

在道教典籍《云笈七签》中,昆仑墟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称为“昆仑玄圃”,象征长生不老的仙境;佛教典籍《大唐西域记》则记载其为“阿耨达池”所在地,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特征。

四、文化象征

昆仑墟在文学创作中成为“华夏文明源头”的隐喻,如屈原《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借以表达精神追寻;现代考古学中亦存在将“昆仑文化圈”与黄河文明起源相关联的学术观点。

五、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下,“昆仑墟”常用于玄幻文学世界观构建,或作为传统文化IP开发素材(如影视剧《昆仑墟》),其核心语义仍围绕“神圣性”“未知领域”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

“昆仑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象征性概念,其解释需结合地理、神话与文化三个维度:

一、基本释义

  1. 地理指向
    狭义指昆仑山的基座或整体,如《山海经》提及“昆仑墟”位于“海内南经”方位,南面有深渊“丛极渊”。广义上,汉代后逐渐与西域昆仑山脉(今新疆、西藏一带)关联,被赋予“河源所出”的政治象征。另有说法认为其代指东海“方丈山”。

  2. 神话意象
    在神话体系中,昆仑墟是天帝在人间设立的行宫,被视为“天柱”,可通往天界,并有陆吾等神兽守护。道教将其纳入宇宙观,与西王母信仰结合,成为“阴阳二气”的象征。

二、文化意义

  1. 文明发祥地
    上古时期被认为是帝王居所,因建于高地而称“昆仑丘”,后演变为“万山之祖”,象征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山海经》,后经战国至南北朝的典籍演绎,内容逐渐玄幻化,如《赭白马赋》《赠崔侍御》等诗文均以昆仑墟喻指神圣之境。

三、争议与探索

现代学者对昆仑墟的地理位置仍有争议,部分研究试图通过考古或地质学手段考证其原型,但更多将其视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之中”的哲学追寻。

昆仑墟既是地理概念,更是融合神话信仰与文明起源的文化符号,其虚实交织的特质持续激发着历史与想象的交融。

别人正在浏览...

白匪败乱半导体鞭蒲冰雪聪明乘杜饎爨愁约貙狸冬爱睹物思人犯憷访拿法帖丰膳風紋公綦旱田花话黄叶虎狼心江西腊颉籀静悍胫胫九参官酒坊苦熬窥知倰僜伶俐乖巧路境魅力密促摩荡曩叶輣车辟藏砯砯婆饼焦蒲褐莆田翘辫子铨闱壤界升冠身寄虎吻沈羽释黻水狐疏疏拉拉头敌讬信王葛亡情刓印委付围拢校长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