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遁甲神。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遁母》:“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遁母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参见“ 遁甲神 ”。
“遁神”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指神灵逃避或隐匿,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突然消失、逃避责任的行为。
使用场景:
原始含义:即“遁甲神”,与古代术数“奇门遁甲”相关,指通过遁甲术召唤或祭祀的神灵。
文献例证:明代陶宗仪《辍耕录·遁母》记载,有人因祭祀遁神引发异象,认为此举可能招致灾祸(“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古籍或玄学术数,偏向“遁甲神”解释;日常使用则多指向逃避行为。
「遁神」是一个汉字词语,含有贬义,用于描述一个人逃避实际、逃避责任或迫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行为的行为。拆分部首为「辶」和「示」,其中「辶」是表示走的部首,「示」是表示动作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遁神」的来源相传与一个古代神话故事相关,古人认为某些神祗有一个能力,可以迅速遁离的方法,避免受到世人的嫉妒和威胁。因此,「遁神」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故意逃避现实和责任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遁神」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没有改变。
在古时候,「遁神」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它的字形为「辶礻」,其中「辶」表示遁离或逃避,「礻」可以解释为神像。这个写法强调了遁离神灵的含义。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整天逃避自己的责任,真是一个遁神。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遁世」(逃离世俗)、「遁形」(逃避形势)以及「遁入空门」(指男子出家)。与「遁神」相近的词语有「逃避」、「躲避」和「逃脱」等。反义词可以是「勇敢」、「坚强」和「坦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