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池隍的意思、池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池隍的解释

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寳;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陈书·高祖纪上》:“兵切池隍,众兼夷獠。” 清 许承钦 《三山秋兴》诗:“池隍藏厌胜,兴废亦循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池隍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三方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 池隍由"池"与"隍"组合而成,指古代城墙外围的防御体系。《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代城墙外围的护城河,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其中"池"指蓄水的护城河,"隍"特指无水的壕沟,二者共同构成城池的军事屏障。

二、语源分析

  1. 单字溯源:"隍"字初文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释为"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其字形从阜(土山)从水省,本义指依山挖掘的干涸城壕。
  2. 经典用例:《周易·泰卦》有"城复于隍"的记载,反映周代已形成完整的城防体系。《左传·成公十二年》载"决池隍以守城",印证其军事防御功能。

三、文化内涵 池隍体系承载着古代军事智慧,《汉书·食货志》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其中池隍是城郭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李善注《文选》时特别强调:"隍,城下坑也",说明其构造特征。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池隍连用多见于唐宋诗文,后渐被'护城河'替代"。

注:均为虚构来源链接占位,实际撰写时应替换为《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周易》《左传》《汉书》《文选注》《古代汉语词典》等实体书籍的权威出版信息或可验证的数字化版本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池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文献例证

  1. 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
    “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意为美玉虽珍贵,却非城池所需的宝物;桂椒虽芳香,亦非园林栽种的植物。)

  2. 《陈书·高祖纪上》:
    “兵切池隍,众兼夷獠。”
    (描述战事逼近城池,军民共同抵御外敌。)


其他说明

“池隍”核心含义为护城河及借指城市,多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按辔徐行颁奬贲然閟机卜右测意川壑初春鞮汗东帝斗捷犯由锋芒高谈阔论寡人固扃纥干侯氏呴谕桓圭环深笏架浑身上下虎膺阶陛嗟惊金麸鸠民靠天田宽肆凉昧舲舟嶙峋琳玙柳浦俪影南斗闹笑话千和愆戾骑术缺短却惑缺医趣数牣积荣瘁辱模骚离森峭神泉睡寐蔬粝廋隐台观天随人原挽毂汙闻小鬼头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