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谏之路。 宋 司马光 《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诗:“清朝正求治,諫路方坦夷。”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初, 秦檜 死, 高宗 开諫路,轮对羣臣。”
(2).指谏官之职。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韩公 熙寧 初入相。时 荆公 用事, 韩公 多称疾在告。故 范忠宣 在諫路,尝以书责之。”
“谏路”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进谏之路
指古代臣子向君主提出规劝、建议的渠道。该用法常见于宋代文献,如司马光《酬宋次道初登朝呈同舍》中“諫路方坦夷”即形容进谏渠道畅通。
谏官之职
代指担任谏官的职责,即专门负责向君主进言的官职。例如曾季貍《艇斋诗话》提到韩公任职时的谏官背景。
该词反映了古代政治体系中纳谏的重要性,既指具体的进谏渠道,也涵盖谏官的职责范畴。现代虽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制度时仍有参考价值。
谏路(jiàn l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规劝劝诫的道路或途径。
谏路的字形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讠(言字部)和路(辶字部)。其中,“讠”表示言语,而“路”表示道路。总的来说,谏路的字形相对比较简单。
谏路的总笔画数为9画。
谏路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官员们经常被派往各地巡视和巡查,对地方政治或官员行为进行检查和劝诫,以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行。由于这些官员们大多是通过道路行进,因此“谏路”一词便形成了。
谏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諫路」。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现在有所不同。谏路在古代汉字中的另一种写法是「諫路」。
1. 他选择谏路,向官员们规劝政务。
2. 虽然谏路崎岖,但他仍然勇敢前行。
3. 作为一名官员,她时常走上谏路,为人民利益发声。
1. 切磋谏路
2. 横批谏路
3. 行谏路
1. 规劝
2. 劝诫
3. 规谏
1. 同意
2. 支持
3. 赞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