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nd up]∶用布包 [伤口]
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
(2) [bandage;pack;tie (wrap) up]∶用绷带捆绑、包裹或包缠
包扎伤口
从膝盖到踝骨用粗布条包扎起来的腿
(1).包裹捆扎。 巴金 《家》三九:“ 觉新 已经把罐头包扎好了,便放在 觉慧 的面前。”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诗:“洗去了脓与血,又把伤口包扎。”
(2).指包扎好的物品。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她显然是买了东西出来,因为她手里好象拿了许多包扎。”
"包扎"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动词,其核心语义围绕"包裹"与"固定"展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权威释义,该词包含以下两个主要义项:
一、医疗处置义 指用消毒纱布、绷带等材料对伤口或患处进行覆盖包裹的医疗行为。该用法常见于临床医学场景,如《新华字典》(第12版)所述:"医务人员为伤员包扎止血"。实际操作包含三个技术要点:①清洁创面后覆盖敷料;②使用绷带螺旋缠绕固定;③末端打结需避开伤口部位。
二、物品封装义 泛指使用特定材料对物体进行包裹捆扎的日常行为。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用纸、布等材料把东西包裹起来",例如端午节包扎粽子、快递物品时用胶带密封纸箱等。该行为需注意材料适配性原则,如瓷器类易碎品需采用气泡膜缓冲保护。
从构词法分析,"包"与"扎"构成联合式合成词:前者强调全面覆盖,后者着重固定约束,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包裹动作语义场。在语音层面遵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的轻重格式,读作bāo zā(阴平+轻声)。
“包扎”是外伤应急处理的重要技术,指用纱布、绷带等材料覆盖或固定伤口,以达到止血、保护等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包扎是指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对伤口进行覆盖、缠绕或固定的过程。其核心作用包括:
常用材料包括:
以护理级包扎为例:
提示:错误包扎可能加重损伤,如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松散导致固定失效。严重外伤需优先处理内出血或骨折,并及时就医。
拔绝綳杠鳖臑布鲁塞尔猜意蹭窝澄绿脣腐齿落从居登明选公抵诃东井短骨负谤俘纍隔眼光学滑漏滑膜黄屋盖虎目豕喙火球虎生生嘉膳景宿絶蹯浚齐开门七件事脸嘴鱳得里厢论伦马弁马螘草甿畮囊被牛衣对泣迁代跂动哕息窃鼎器具弃琼拾砾起召企者不立入伙三京谁差随葬谈宴殄废啼明投医吞灭脱兔为道威重令行武工五心吾宗心服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