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 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 因之。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赐緋鱼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右承奉郎、赐緋鱼袋 张宗元 为右宣议郎、直秘阁。”亦省作“ 緋鱼 ”。《新唐书·王正雅传》:“ 穆宗 时,京邑多盗贼, 正雅 以 万年 令威震豪强,尹 柳公绰 言其能,就赐緋鱼,累擢 汝州 刺史。” 宋 王安石 《梅公神道碑》:“馆之 集贤 ,赐服緋鱼。”
绯鱼袋是唐代官员章服制度中的重要佩饰,由“绯色”与“鱼袋”两部分构成,象征官员的品级与身份。以下从形制、功能及等级意义三方面详述:
绯色
指唐代四品、五品官员官袍的特定红色(深绯为四品,浅绯为五品),源于礼制对服色的严格区分。官员需同时身着绯袍并佩戴相应鱼袋,方符合“赐绯”的完整礼仪规范。
来源:王溥《唐会要·舆服志》载:“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
鱼袋
为盛放“鱼符”的皮质囊袋,表面饰金银鱼形纹样。鱼符是官员出入宫禁、验明身份的符信,初为鲤鱼形,后渐成抽象装饰。鱼袋悬于腰带右侧,与袍色共同构成身份标识。
来源:刘昫《旧唐书·职官志》:“随身鱼符……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品阶对应
来源:欧阳修《新唐书·车服志》:“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袋……三品金装,五品银装。”
身份特权
鱼袋是官员参与朝会、出入宫门的凭证,无袋者不得入内。中唐后鱼符实用功能弱化,鱼袋转为纯荣誉象征,形成“服色+鱼袋”的章服体系。
来源:杜佑《通典·礼典》:“开元中,张嘉贞奏罢鱼符,鱼袋则存。”
绯鱼袋制度集中体现唐代“以服饰别尊卑”的礼法思想,其严格的视觉符号系统强化了官僚等级秩序。安史之乱后,鱼袋滥赐现象增多,但其作为身份象征的文化意义延续至宋初。
来源: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指出:“鱼袋之制,终唐之世未废,宋初犹存遗风。”
学术参考文献
绯鱼袋是古代官员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定义与构成 绯鱼袋由「绯衣」和「鱼符袋」组成。绯衣指红色官服,鱼符袋是装鱼形符契的配饰,象征官员身份。佩戴此袋的资格与官员品级直接相关: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可佩银鱼袋,三品以上则用紫袍配金鱼袋;宋代基本沿袭此制。
2. 等级与颜色制度
3. 历史实例 唐代韩愈在《董公行状》中记载翰林学士董公因勤勉获赐绯鱼袋;宋代《续资治通鉴》提及张宗元受赐绯鱼袋并升职,说明此制度兼具身份标识与嘉奖功能。
注意:部分网页提到绯鱼袋被引申为「言行轻浮」的成语(如),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以官服制度解释为准。
安享謷色帮丁北宫词纪不道漕运柴荜抄略尘污侈论脣吻畜锐调润调饍翻拣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扛鼎割舍了光车骏马关聘痕都斯坦横看黄花地丁祸从天降建陈肩二见识交匝孔子庙堂碑凉州灵丹莅阼绿浪履业马介秘而不宣明嫿冥鉴嬭胖滂洋浅率青女月轻霞群威群胆容车入圣乳汁省魁沈灰慎审神思腾黄庭诰土官蜕形外库晚安违碍无据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