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扛鼎的意思、扛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扛鼎的解释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扛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āng dǐng(“扛”不读ká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扛”指用双手举重物,“鼎”是古代三足两耳的青铜器,象征权力。因此“扛鼎”字面意为双手举起鼎,体现力量过人。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2. 动作差异
    “扛”读káng时指用肩膀承担(如扛枪),而“扛鼎”中的“扛”读gāng,强调双手举鼎的动作(即“横关对举”)。


二、引申含义

  1. 象征权力斗争
    因鼎在古代象征政权,“扛鼎”可比喻争夺国家权力。如《晋书》提到“五胡扛鼎,七庙隳尊”,暗指政权更迭。

  2. 形容才能与责任
    引申为承担重任或具备卓越才能。例如明代张煌言用“扛鼎之怀”形容肩负重任的胸怀。

  3. 代指历史人物
    因项羽力能扛鼎,后世常以“扛鼎”指代他,如金代史肃诗句“断蛇扛鼎两争雄”。


三、现代用法


“扛鼎”从具体举鼎动作发展为多重象征义,既体现力量与权力,也承载文化隐喻。需注意读音(gāng)与常见误读(káng)的区别。

网络扩展解释二

扛鼎: 扛鼎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一个人能够承担重任或者负重敢于承担艰巨任务的意思。下面来为你详细解答各个方面的内容。 部首和笔画:扛鼎的部首是手部,其中手字旁是鼎字的偏旁部首。总共有9个笔画,其中一画为鼎字的底部三个点。 来源:扛鼎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记载。《尚书·周书·武成》记载了周武王杀商纣王后,亲自扛起商纣王的鼎,代表了武力强大、能够承担国家的重任的意象。 繁体:繁体字形态下扛鼎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史书中,扛鼎的写法曾有一定变化。石鼓文的鼎字形态为一个炊烟的形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古代炊鼎的样子。 例句:1. 他是团队中的中坚力量,经常扛鼎担当重要任务。2. 这个年轻人才华横溢,正在扛鼎大局。 组词:扛鼎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组成更丰富的表达,比如:扛鼎担甲、挑大梁、挺身而出等。 近义词:背水一战、坚守岗位、勇往直前 反义词:逃避责任、畏首畏尾、推卸责任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愿意继续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