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家训文字。亦泛指家教。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庭誥者,施於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南史·颜延之传》:“﹝ 延之 ﹞闲居无事,为庭誥之文以训子弟。” 清 黄宗羲 《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 沧柱 ﹞亦以湛心经术,墨守庭誥,故文章风韵,主盟当世而无愧。”
“庭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解释:
“庭诰”最初指家训文字,后泛指家教。这一含义源自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的著作《庭诰》,他在文中提到“施於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南史·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曾撰写《庭诰》以训导子弟(、、)。
部分资料(如)提到,“庭诰”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指官府公告或皇帝谕旨。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或上下文判断。主流解释仍以“家训”为核心。
颜延之的《庭诰》是现存较早的家训文献之一,内容涵盖修身、处世、治学等方面,对后世家族教育有深远影响。清代黄宗羲在《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中也以“墨守庭诰”形容恪守家教传统(、)。
“庭诰”通常指家族内部的教育训导,核心含义为家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颜延之集》等文献。
《庭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官府发出的敕诏或法令。
《庭诰》的部首是“广”,总笔画数为11画。
《庭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法令和政令。在封建社会中,朝廷常常通过庭院中公开宣布、公告敕诏和法令的方式来传达政务和命令。
繁体字“庭诰”与简体字写法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一些字形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古代记录,有时候“庭诰”的字形会略有变化,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1. 皇帝发布了一道庭诰,禁止私自开采矿产资源。
2. 朝廷发出庭诰,要求全国各地立即停止战斗。
庭院、庭审、庭讯、庭前、庭长
敕令、法令、敕诏、法诏、公告
违禁、不合法、不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