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庭诰的意思、庭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庭诰的解释

古代指家训文字。亦泛指家教。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庭誥者,施於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南史·颜延之传》:“﹝ 延之 ﹞闲居无事,为庭誥之文以训子弟。” 清 黄宗羲 《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 沧柱 ﹞亦以湛心经术,墨守庭誥,故文章风韵,主盟当世而无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庭诰"是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中的特殊概念,指家族长辈在家庭内部对晚辈进行的训诫教导。《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家训;家中尊长对子弟的告诫",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家宅庭院中,故以"庭"指代场所,"诰"取《说文解字》"告也"之本义,合称强调家庭内部自上而下的道德传承。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撰有《庭诰》千余言,系统论述修身齐家之道,成为现存最早的庭诰文献。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亦多次提及士族门阀通过庭诰维系家风,印证了这种教育形式在世家大族中的普遍性。

从内容构成来看,庭诰涵盖处世准则(如"谦冲自牧""慎独修身")、治学规范(如"笃志经术""明辨义利")及家族伦理(如"敦亲睦族""祭祀有序")三大维度。宋代朱熹《家礼》特别强调庭诰在"明人伦、厚风俗"中的教化作用,认为其是"礼不下庶人"制度的重要补充。

当代学者在《中华礼仪大辞典》中指出,庭诰与家训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即时性和场景性,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规劝,而后者多为系统性的成文规范。这种口耳相传的教化方式,实际构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政治体系的文化基石。

网络扩展解释

“庭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庭诰”最初指家训文字,后泛指家教。这一含义源自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的著作《庭诰》,他在文中提到“施於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南史·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曾撰写《庭诰》以训导子弟(、、)。

2.词源与用法

3.特殊语境下的延伸

部分资料(如)提到,“庭诰”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指官府公告或皇帝谕旨。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或上下文判断。主流解释仍以“家训”为核心。

4.历史背景与影响

颜延之的《庭诰》是现存较早的家训文献之一,内容涵盖修身、处世、治学等方面,对后世家族教育有深远影响。清代黄宗羲在《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中也以“墨守庭诰”形容恪守家教传统(、)。



“庭诰”通常指家族内部的教育训导,核心含义为家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颜延之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逼耸步蟾呈瑞侈华丑声殂夭德色攧唇簸嘴点心短文分兵把守坟壤公力官吏果官汉珥貂寒贫鸿河后旌艰厄翦韭娇痴击掬经藏荆薪科扰狂泉老来少老婆连坐伶优龙书案龙武兵履絜麦稭牤牛谩言蒙笼面诋拿腰内三关配嫡偏孤劬懃日制宂食三患杀鸡扯脖绳墨识丁收谷松壑速賔套房剃灭土老儿僞金钱硪碌息率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