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府《近代曲》名,属宫调曲。原是 凉州 一带的地方歌曲, 唐 开元 中由 西凉府 都督 郭知运 进。 唐 王昌龄 《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唐 杜牧 《河湟》诗:“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閒人。”《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而 天宝 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2). 唐 代软舞曲名。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志和 遂於怀中出一桐木合子,方数寸,中有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砂啗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凉州》。”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软舞曲有《凉州》、《緑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
凉州是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学意象双重维度下的重要概念,具体释义如下:
一、地理概念 凉州最早为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域包括今甘肃、宁夏及青海东北部地区。其核心区域为河西走廊东段,因"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得名(《释名·释州国》)。唐代设凉州都督府,治所姑臧县即今甘肃武威市,成为丝绸之路咽喉要地。
二、文化意象 作为边塞诗典型意象,凉州在唐诗中频繁出现,承载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现的豪迈气概,与王之涣"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意境,共同构建了文学史上的"凉州情结"。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凉州乐舞图》,佐证了其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历史地位。
三、历史沿革 《后汉书·郡国志》载凉州"统郡十四",至隋代改为武威郡,元代始废州建制。清雍正在《甘肃通志》中明确:"凉州卫即汉武威郡地",印证其行政建制的历史变迁。现代考古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及"马踏飞燕"青铜器,实证了凉州在汉代的军事经济地位。
“凉州”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凉州是古代中国西北重要行政区划,现为甘肃省武威市,古称“雍州”“姑臧”。它是汉唐时期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曾作为前凉、后凉等五凉政权的都城,被誉为“天下要冲”“河西都会”。其地理位置在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
乐府曲名与音乐舞蹈
唐代《凉州》是宫调曲名,原为凉州一带的地方歌曲,后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献宫廷,成为著名乐曲。此外,“凉州”也是唐代软舞曲名,代表作品如《凉州舞》,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特色。
诗词意象
唐代边塞诗中,“凉州”常作为西北边陲的象征,例如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既描绘了凉州的风物,也暗含戍边将士的豪情与悲壮。部分文学引申义中,“凉州”被用来形容荒凉寂寥的景象或人情淡薄的氛围。
现今凉州指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仍保留丰富的历史遗迹,如雷台汉墓(马踏飞燕出土地)。当地饮食文化中,“凉州三套车”(茯茶、卤肉、行面)亦闻名遐迩。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历史、文学、地理等多维度解释,若需更完整考据,可参考权威古籍或地方志。
安贴鳌里夺尊宝子编弄贬辱秉刍笔奏卜度阐究缠织摧剉村鬼打对仗道烦恼大众化點對地土牒杜家村放怀番瓜干瘦关隔广渊海狮邯郸步汉帝台豪弱荷包蛋肩背涧松精诚团结金鼓极亲脍截粱菽龙学虑免慢来蛮性末失某物暖袖判合篇条品名裒览寝处三大改造三闾小玉扫尘神楼私方算録条格廷试彤卢往泥里踩五云鴮鸅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