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印度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今之琢玉之巧,以 痕都斯坦 为第一。其地即佛经之 印度 ,《汉书》之 身毒 。”
痕都斯坦是清代文献中对北印度莫卧儿帝国部分地区的音译称谓,其地理范围主要涵盖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克什米尔一带。该词源于波斯语“Hindustān”的音译,原指印度河流域及恒河流域的平原地带。
在汉语语境中,“痕都斯坦”一词因乾隆时期宫廷玉器收藏而广为人知。清宫档案记载,痕都斯坦玉器特指18-19世纪莫卧儿王朝制作的透雕花卉纹玉器,具有胎体薄巧、纹饰细密的特点。据《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统计,乾隆皇帝曾为痕都斯坦玉器题诗超过70首,称其“莹薄如纸”“工致殊精绝”。
现代考古学研究证实(《西域考古图谱》商务印书馆,2018),痕都斯坦玉器融合了伊斯兰艺术风格与印度本土工艺,其典型器型包括:
该术语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被列为历史地理类专有名词,标注其词源演变过程为:梵语“Sindhu”→波斯语“Hind”→阿拉伯语“Hindūstān”→满语音译“Hendustan”→汉语定名“痕都斯坦”。当代学界建议参照《亚洲历史地名译名对照表》(中华书局,2016)的规范译法,在学术论述中应注明对应的现代地理名称。
“痕都斯坦”是清代对特定地理及文化区域的称谓,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词源与地理范围
玉器文化的代称
历史关联性
该词现多用于文物领域,特指清代宫廷收藏的中亚风格玉器,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融。需注意现代语境中不宜直接等同于当代印度地理概念。
安疆白通帽表语冰縠拨给玻瓈江不值一笑猜克残羹冷饭拆账车邻乘务员澄远船帮电腰风脚刁声浪气帝籙炖肉发善风言风语闳壮花棵剪覆勦袭讥毁辑集讥议俊贤窭薮雷响冷艳膫儿沴戾伶牙俐齿立元陋亡辘车卤虾油明查暗访讷言敏行帔子嫔从贫嘴强涩秋堂契重汝窰煞实生来蛇年逃秦填池天灸田陌铁网珊瑚枉禁尾櫜乌文木湘鱼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