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事的意思、封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事的解释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事是古代中国官员呈递机密奏章的专用文书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密封传递以防泄密。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封事”亦称“封奏”,指将奏章装入皂囊密封后呈送帝王阅览,这一制度始于汉代。

从文书形制看,《辞源》指出,汉代臣子呈报灾异、弹劾要务时,需用黑色布袋(皂囊)封存文书,区别于普通奏章的“露布”形式,以此确保内容私密性。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赠孙绮新及第》中“奏入宸闱知必报,中朝第一是封事”一句,佐证了其作为高级官员议政载体的地位。

历史演变方面,宋元以后“封事”制度逐渐被“密折”取代,但其保密原则延续至清代。现代汉语中,“封事”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研究与文学作品中,用以指代古代政治文书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封事”是古代政治文书的一种形式,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含义:密封的奏章

  1. 功能与形式
    臣子向皇帝上书时,为防止内容泄露,将奏章装入黑色丝织口袋(皂囊)密封,称为“封事”。这种制度始于汉宣帝时期,旨在保护进谏者的隐私,如《汉书·宣帝纪》记载群臣通过封事“以知下情”。

  2. 历史演变
    最初封事有正本和副本,尚书官员会先拆阅副本,若内容不妥则不予呈递。后经魏相建议取消副本,避免信息被截留。

  3. 文学例证
    杜甫《春宿左省》中“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即指次日需呈递密奏,体现其重要性。

二、延伸含义:封禅礼仪

在《史记·封禅书》中,“封事”亦指帝王祭祀天地的封禅仪式,但此用法较为少见,多与奏章含义区分。

“封事”主要指古代机密奏章制度,兼具政治沟通与保密功能,是研究古代行政文书的重要对象。其封禅含义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艾白挺稗小帮浦边储闭否参叩长统朝闻夕改诚志饎餴耻过驰慕筹垫导先大雀阇里風流事過焚舟艮头狗尸挂搭咣啷古帝合丹鸿名混厚渐导急持絶殊令胤厉涉龙井茶鑪鞴论及眉寸弥历巧果亲雠清干然物辱贶山高不遮太阳十一而税睡觉顺长搜阅泰山头上动土恬逸吐口屯踬枉费心思腲腇文穷无神论相诤小男妇女霄霞下隧信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