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雠的意思、亲雠的详细解释
亲雠的解释
亲人与仇敌。《新唐书·李安期传》:“若陛下忘其亲讎,旷然受之,惟才是用,塞谗毁路,其谁敢不竭忠以闻上乎?”
词语分解
- 亲的解释 亲 (親) ī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 婚姻:亲事。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 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 感情好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专业解析
亲雠(qīn chóu)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亲”(亲属)和“雠”(仇敌)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字面意为“亲近之人与仇敌”,引申指人际关系中亲疏对立的两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核心释义
-
亲疏与爱憎的对立统一
“亲”指血缘或情感上亲近之人,“雠”通“仇”,指敌对或怨恨的对象。二字并列构成反义复合词,强调人际关系中亲密与疏离、友好与敌对的矛盾共存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文献中的特殊语境义
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亲雠”可特指政治同盟与敌对势力的并称,体现宗法社会下亲缘关系与政治冲突的交织。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单字溯源
-
亲(qīn)
- 本义:血缘相近的亲属。《说文解字》:“亲,至也”,引申为关系密切。
- 文化内涵:在儒家伦理中,“亲亲”是“仁”的基础,如《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
雠(chóu)
- 本义:应答、对应。《说文解字》:“雠,犹应也”,后假借为“仇”,表仇敌。
- 演变:汉代后“雠”“仇”通用,如《史记·留侯世家》:“为韩报仇”。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文化哲学意涵
“亲雠”概念深刻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辩证性:
- 伦理张力:亲族纽带与仇恨冲突并存,如《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体现血缘与仇恨的不可调和性。
- 政治隐喻:春秋时期诸侯国间“联姻为亲,征伐为雠”的复杂互动,成为宗法制度的缩影。
来源:《中国文化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
说明:因“亲雠”属罕用古语词,现代词典收录有限,释义主要综合权威工具书与古籍用例,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亲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亲人与仇敌”,强调人际关系中对立的两极,即亲近之人与敌对者之间的对比。
- 出处:该词可见于《新唐书·李安期传》中的例句:“若陛下忘其亲讎,旷然受之,惟才是用,塞谗毁路……”(“讎”为“雠”的异体字),体现古代政治语境中对人才任用的态度。
2.字形与结构
- 亲:上下结构,本义为血缘或情感上的亲近。
- 雠:左中右结构,通“仇”,表示敌对、怨恨。
3.读音与词性
- 拼音:qīn chóu(注音:ㄑ一ㄣ ㄔㄡˊ)。
- 词性:名词,多用于文言或历史文献中。
4.扩展补充
- “雠”的深层含义:在古汉语中,“雠”不仅指仇敌,还包含“应答”“校对”等义(如“校雠”),但此处仅取“仇敌”义。
- 语境应用:该词常用于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性,如政治、伦理讨论中平衡亲疏与敌我的复杂性。
5.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亲雠”,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亲人与敌人”等白话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雠”的字形演变或其他古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爱习弁带采掘超形尘动承统储量唇焦口燥词格丛糅戴阳戴仰丹砂井导牖栋梁遁迹匿影伏猎侍郎负挽高龄革旧鼎新更涉公莫枸杞河唇鸿衣羽裳黄甘假喘蕑屦交拱椒叶节制锦囊妙计拘究坎阱课养拉硬弓乐员练军淋洒罗衿路头妻路子民利逆籍牵弋戚家军穰穰荣古陋今入齎散焕十八省熟念宿宿通例兔缺乌沉微材为患猥茸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闲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