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一而税的意思、十一而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一而税的解释

按十分取一的税率抽税。相传为 夏 商 周 三代的田税制度。《尚书大传》卷二:“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论语·颜渊》“盍彻乎” 三国 魏 何晏 集解:“ 周 法十一而税,谓之彻。”一本作“什一而税”。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十一而税,以奉公用,家有备凶之储,国有九年之积。” 宋 陈亮 《送丘秀州宗卿序》:“古者用民,岁不过三日,十一而税,不立意以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 清 朱大韶 《初税亩说》:“井田之法,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所谓十一而税也。”参阅《孟子·滕文公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一而税"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字面意思是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具体指国家按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征收田赋(农业税),是儒家推崇的理想税制标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与典籍依据

"十一而税"由"十一"(十分之一)和"税"(赋税)构成,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认为三代税制虽形式不同,实质均为十分之一税率,后世将其概括为"什一之税"(同"十一而税")。《说文解字》释"税"为"租也",指田赋,印证其农业税属性。

二、历史实践与制度背景

该制度相传为西周井田制的核心设计,《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井田之义,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公田十亩,即所谓什一而税也。" 农民耕种私田百亩,另共耕十亩公田收获归公,形成10%的实际税率。汉代《盐铁论》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表明其被奉为合理税负的标杆。历代王朝虽税率浮动,但"十一而税"始终作为轻徭薄赋的象征,如唐初"租庸调"制即接近此标准。

三、文化意义与思想影响

儒家视"十一而税"为仁政体现。《论语·颜渊》载鲁哀公问政于有若,对曰:"盍彻乎?"(为何不用十分取一的彻法?),强调薄税以安民。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进一步阐释:"什一之法,公私皆利",指出其兼顾国家财政与民生需求的双重合理性。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轻税富民"的治国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1. 《孟子·滕文公上》(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3. 《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桓宽《盐铁论》(华夏出版社译注本)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十一而税”是源自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术语,其核心含义及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十一而税”指按十分取一(10%)的比例征收田税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字面拆解为:“十”指十分,“一”指取其一,“税”即征税。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1. 起源与制度
    该制度最早见于《尚书大传》,记载“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表明统治者通过轻税(10%)以安民。三国时期何晏在《论语·颜渊》注解中提及“周法十一而税,谓之彻”,说明周代将其发展为“彻法”。

  2. 社会意义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诘鲍》中提到“十一而税”能保障国家储备(“国有九年之积”),反映其作为理想税率的治理观念。

三、现代理解差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此成语解释为“通过多种手段逃税”,但此含义未见于权威古籍文献,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读或引申。主流解释仍以古代税率制度为核心。

四、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大传》《论语》集解等古籍原文,或参考历史税收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庇护权婢仆搏获不绝如带采薪之忧昌瑞朝幰迟鲁此地无银三百两从义郎嫡妇独乐囮育风泪眼风旆广渊谷地过谬罕物怀敌花架子骅騄皇闼谎喳呼灰寂骄尚惊飈谨护久系课职匡国魁头库券留作緑衫蒙蒙疟母凝乳脓疱排难解纷啤酒朴学敲牙劝赏诎乏热瓦甫柔祇森罗宝殿少杀视线诗醼树杈属名硕义丝子随声是非天弓贴鸡亡逝象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