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烽火树的意思、烽火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烽火树的解释

珊瑚树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 积草池 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 南越王 赵佗 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欲燃。” 元 王逢 《宫中行乐词》之四:“天低烽火树,日暮蔓金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烽火树,在汉语词典中并无独立词条,但根据其字面含义及相关文化背景,可理解为一种与古代军事信号系统相关的树木,或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植物。其释义需结合历史文献与植物学知识综合阐述:

一、基本释义

烽火树指古代烽火台周边常用于点燃烽燧信号的树木,特指那些易燃、耐旱且广泛分布于边防要塞的树种。其核心功能是为烽燧提供燃料,通过燃烧产生的烟火传递军情。典型代表为柽柳(别名红柳),因其枝条含油脂、燃烧时烟雾浓密,成为古代西北边塞烽燧的常用燃料来源。

二、历史与文化内涵

  1. 军事信号载体

    据《本草纲目》记载,柽柳“烽火台多植之,燃其枝示警”,印证其作为烽火树的实用价值。古代戍边将士常采集其干燥枝条堆叠于烽火台,遇敌情时点燃,利用浓烟(昼)或火光(夜)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

  2. 文学象征意象

    在边塞诗中,“烽火树”被赋予家国情怀与战争悲壮的隐喻。如唐代诗人李颀“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朔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其中“荒外”意象常与烽火台旁的枯树相联,象征戍边之艰。

三、植物学特征

柽柳(Tamarix chinensis)符合烽火树的生物学特性:

四、现代延伸意义

当代语境中,“烽火树”亦引申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例如敦煌阳关遗址周边保留的古柽柳群,被称作“活着的烽燧”,成为见证丝绸之路军事防御体系的自然遗产。


参考文献来源

  1.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明万历刻本)
  2.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植物志》第50(2)卷(科学出版社)
  4. 敦煌研究院《阳关遗址生态与文化研究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烽火树”的词义解释,综合历史文献与现代植物学语境,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历史典故中的含义 在《西京杂记》等古籍中,“烽火树”特指南越王赵佗进献的一株珊瑚树。该树高约一丈二尺(约3.7米),夜间呈现如火焰般的光影效果,因此得名()。这种描述可能源于珊瑚树的红色外观或特殊材质在光线下的视觉效果,被赋予了“烽火”的象征意义。

二、现代植物学指代 现代语境中,“烽火树”常指木棉科植物(如木棉或异木棉)。这类树春季先开花后长叶,花朵呈鲜红色,密集开放时犹如燃烧的火焰,尤其在成片种植时形成“红霞漫天”的景观,故以“烽火”为名()。其生态特征与古籍描述的珊瑚树并无关联,属于不同物种的民间俗称借用。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两种含义的应用场景差异:古籍中的“烽火树”是特定历史物品的文学化称谓,而现代用法更偏向对木棉等观赏树木的形象化比喻。两者虽名称相同,但无生物学上的延续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黎耶识饱练世故边尘不惊逼良为娼畅扬产褥期逞容鹑尾荡寇志跌失地鸡董事腭裂二功风雅颂附疏辅枢港口吞吐能力高自位置鬼齿横夺侯服翦扑节会介僻疾言槛舍科斗文诳报廓廓列宿列秩龙御沦坳论坐蛮江门风迷悖密装男媒女妁牛蘈皮鞵蒲萐迁摇敲门甎确限煞耗衰齿顺辰顺和岁入肃心太平咷笑文敝雾结烟愁无理笑哑哑销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