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周礼·地官·土训》:“土训掌道地图,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郑玄 笺:“道,説也。説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训,谓能训説土地善恶之势。” 孙诒让 正义:“土训者,此官与诵训并掌训説土地图志之事,故亦属司徒。”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序》:“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絶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蛊瘴》:“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蒙讽鼓諫之义。”
"土训"是古代中国职官体系中的特殊称谓,最早见于《周礼·地官》。该词由"土"与"训"二字复合构成:"土"指土地、地域,引申为地理知识;"训"含教导、解说之意。作为周代地官属官,土训主要职责是"掌道地图,以诏地事",即依据九州舆图向君王讲解各地物产、山川形势及历史掌故。
根据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解,土训需熟稔"地慝"(地理特征)与"地物"(物产分布),在君王巡狩时随行进言,辅助决策。唐代贾公彦进一步阐释其职能包含两项核心:一为"说九州形势山川所宜",二为"辨各地古昔之事",相当于兼具地理顾问与史官的双重属性。
与"诵训"职官形成职能互补,土训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传达,而诵训偏重人文历史典故的讲述。这种分工体系体现了周代"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度中地官系统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其官职设置对后世地理志编纂与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训”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该官职隶属司徒管辖,郑玄注解强调其“训说土地善恶之势”的核心职能,宋代范成大等文献中亦有相关记载。
建议:研究古典文献时采用第一种解释;若涉及民俗研究需第二种含义,应进一步考证出处。
犴庭阿枉别头场不更茶砖重印醇精醋母草措心逗镘二并四具饵诱凡吏犯鳞蜂王浆父舅浮语虚辞高罗更版弓人孤都鼓门道毫相画塑撝让胡搅蛮缠圂腴家无常礼街尾解疑髻梁经担惊乱考秩理国流徙落木眠牀魔难曩日女御盘蛇閛閛平射炮秋溟山徼舍己为人神来身状士兵碎义锁缰俗下文字调弦理万民团支部晚禾午初钨丝灯湘漓黠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