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君主的旨意,意圖。《公羊傳·莊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諸侯” 漢 何休 注:“禮: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風旨。”《隋書·裴矩傳》:“﹝ 裴矩 ﹞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獻地,聚糧 且末 ,師出 玉門 。”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三》:“皇帝誠厲風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與 吉 者,俾侍太子,則一暴十寒之病庶幾免矣。”
2.泛指意旨,意圖。《後漢書·鮑永傳》:“ 莽 以 宣 不附己,欲滅其子孫。都尉 路平 承望風旨,規欲害 永 。”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使死者全名,生者服義,敢不欽佩風旨。” 梁啟超 《<民約論>巨子盧梭之學說》:“各人必須由自己所見而發,不知仰承他人之風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3.風格旨趣。《後漢書·黃憲傳》:“ 黃憲 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 明 陳子龍 《六子詩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于無意可尋,而風旨深永。” 清 龔自珍 《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由此例之,公之風旨,其視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風旨"(簡體寫作"風旨")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君主的旨意或意圖
該義項強調政治語境中上位者的意志。例如《隋書·裴矩傳》記載裴矩「承望風旨,與時消息」,即指其揣摩并順應君主意圖。清代侯方域在策論中也提到「皇帝誠厲風旨」,借指帝王通過威嚴傳達命令。
泛指一般意旨或意圖
延伸至非政治領域,可表示個人或群體的主張。如梁啟超評價盧梭學說時,強調「各人必須由自己所見而發,不知仰承他人之風旨」,此處指不盲從他人觀點。
風格與旨趣
用于文藝批評領域,指作品的藝術特質。如《後漢書·黃憲傳》描述其「言論風旨,無所傳聞」,雖未記載具體言論,但通過他人評價側面體現其思想深度。
語義演變: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公羊傳》注),本義側重政治權威的意志,後逐漸擴展至廣義意圖及藝術風格。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風旨(fēng zhǐ)是指風的指引或方向。它由“風”和“旨”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風”(轉風旋,共8畫)和“旨”(方心早,共6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代表了人們追隨風的方向或指引。繁體字“風旨”保留了簡體字的形态。
在古時候寫漢字的時候,「風」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形态保持一緻。
例句:
1. 我們要跟隨時代的潮流,把握好發展的風旨。
2. 風雨無阻,我們始終對着前進的風旨。
組詞:指引、方向、指示、導向
近義詞:風向、指南、導向
反義詞:違逆、違背、違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