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议的意思、讽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议的解释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议(fěng yì)是汉语复合词,由“讽”与“议”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委婉含蓄的言辞进行劝谏、评议或提出不同意见。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解析与核心含义

  1. “讽”的本义

    “讽”古义为背诵、诵读(《说文解字》:“讽,诵也”),后引申为以含蓄、隐微的方式劝告或批评,如“讽刺”“讽谏”。其特点是避免直白指责,通过比喻、暗示等手法表达观点。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卷三言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2. “议”的本义

    “议”指公开讨论、评议是非(《说文解字》:“议,语也”),强调对事务的评判与意见表达,如“议论”“建议”。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卷三言部。

  3. “讽议”的合成义

    二字结合后,指以委婉含蓄的言语对人或事提出批评、建议或评议,常见于古代臣子劝谏君主、文人评议时政的语境,兼具策略性与批判性。

    示例:《后汉书·李云传》:“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 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诏切责蕃、秉,免归田里。其辞多激切,而讽议之士自此渐少矣。”

二、历史语境中的典型用法 在古代政治文化中,“讽议”是士大夫履行谏诤职责的重要方式。例如:

三、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讽议”仍保留“委婉批评”之意,但使用场景扩展至社会、文化领域:

总结

“讽议”是以含蓄、策略性的言辞进行劝谏或批评的行为,根植于中国古代谏诤文化,强调语言的艺术性与批判的深刻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平衡直言的风险与表达的必要性,至今仍是汉语中重要的评议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讽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 拼音:fěng yì
    • 结构:“讽”与“议”均为左右结构。
    • 核心含义:指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提出批评或建议,常见于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劝谏,强调“婉转发表议论”或“讽谏议论”。
  2. 古籍例证

    • 《后汉书·张衡传》提到张衡“讽议左右”,即他在皇帝身边以含蓄的方式进言。
    • 唐代白居易《采诗官》中“渐及朝廷绝讽议”,则反映了讽议在政治讨论中的作用。
  3.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描述对时弊或社会现象的间接批评,如“以讽议揭露问题本质”。需注意,部分来源误将其视为“讽刺+议论”的合成词,但传统释义更侧重“劝谏”而非单纯的讽刺。

“讽议”强调含蓄、策略性的表达方式,兼具劝谏与议论的双重功能,常见于历史文献,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安穷白挺宝库并驾齐驱宾朋儳言出留出律村耆大礼堂单用杜母顿教法律文件反音風帽俯步干么高院各从其志鲠裂官练刿心刳腹喉急后生可畏喉啭怀抚环曲花仙猾贼烜耀鸡肤机约掘进军风堀堁滥泥良弓犂鉏列如里区理准脔解卖扑买上嘱下内侄年侄披帛嶔崎历落伤天害理説得着梯登通用两栖攻击舰脱卯围堵潙叟尾韵五老会下磨车掀天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