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于俭约。《易·节》:“甘节,吉。” 高亨 注:“节,俭也。甘节,以节俭为甘也。”
(2).指乐于俭约的美德。 章炳麟 《五朝学》:“济 江 而东,民有甘节,清劭中伦,无曩时中原媮薄之德。”
"甘节"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典籍两个维度解析。从构词法看,"甘"原指味美,《说文解字》释为"美也",引申为自愿、愉悦的心理状态;"节"本义竹节,《说文解字》注"竹约也",后衍生出节制、法度的伦理内涵。两字组合形成"甘守节制"的辩证概念,既包含自我约束的要求,又强调发自内心的认同。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节卦》爻辞:"甘节,吉,往有尚",据《十三经注疏》记载,三国时期王弼注曰:"当位居中,为节之主,不失其中,不伤财不害民之谓也"(来源:中华书局《周易注疏》)。这里"甘节"被视作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强调统治者应当自觉遵循中正之道,在财政民生方面保持适度原则。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进一步阐释:"甘者,味之中也。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故为甘节"(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书》)。这种解释将"甘"与"中"的哲学概念相结合,突显了儒家主张的"中庸"思想,主张在道德实践中达到自然合宜的境界。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形容高尚的道德选择。如《汉语大词典》收录的释义为"乐于遵守节制,甘于自我约束"(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常用于描述廉洁自律的官员或安贫乐道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与"苦节"强调压抑本性不同,"甘节"更侧重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精神愉悦,这一细微差别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精准性。
“甘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和道德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
指“以节俭为甘”,即发自内心地接受节制、俭约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乐。这体现了对物质欲望的主动约束()。
引申含义
延伸为一种以公共利益为重的美德,强调甘愿舍弃个人私利,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
源自《周易·节卦》第五爻爻辞:“甘节,吉,往有尚。”
哲学层面
在《周易》体系中代表“适度节制”的智慧,与卦象中“泽上有水”的自然现象呼应,喻示节制应如蓄水般自然合理()。
道德层面
章炳麟在评价魏晋南北朝民风时,以“民有甘节”赞美民众将节制视为美德的社会风尚()。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甘节”可理解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态度,既非苦行禁欲,也非放纵欲望,而是通过理性节制实现身心平衡与社会和谐。
白鼠币余唱漏抄刼传送榱崩栋折大例担羞定购断子绝孙发决肥遁鸣高飞蚁吩咐風令感激涕零工业配置瓜步觳苦谏工解携棘皮动物积日累岁击玉壶绝收宽褪狼堠拉腿雷达兵傫如丧狗联华离悰犂耳路蒲弥漫冥凌模効模具擬不于伦骞越情窦七十钻魌头弱足散怀神到之笔沈楞沈沔石圅衰漓双季稻双龙熟能生巧输气陶淬王都窝憋闲拔献纳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