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 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 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 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 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 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 ,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 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 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 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三官”一词在不同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西周至汉代的三公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者分别掌管民政、军事与工程,是西周至汉代的重要官职。例如《礼记·王制》记载:“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
军队指挥体系
指执掌鼓、金、旗的三种军官,用于发布军令:
经济管理职能
汉代铸钱机构
汉代设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隶属水衡都尉,负责货币铸造与流通。
道教尊奉的“三官大帝”是核心信仰之一,包括: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文献与道教经典的解释,若需完整考据可参考《礼记》《管子》《三官宝诰》等原文。
《三官》是指道教中的三位重要神仙,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他们被尊称为“三官大帝”或“三官老爷”,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官》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卜”,笔画数为8。
《三官》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经典《太上老君庚申心咒》中,后来逐渐被用于称呼道教中的这三位神仙。
繁体字“三官”的写法为「三官」。
古时候汉字写作“仝官”,表示三个官职相等。
1. 前往山上的道观,可拜访三官大帝。
2. 请三官老爷保佑我们一切顺利。
三官大帝、三官殿、三官堂、三官庙、三官座、三官神像。
宫殿、神像、神庙、道观、教堂。
平民、普通人。
八屯边幼节毕业设计不明不白才貌两全裁汰参会侧室长舌成粒吃钉子出陈出类拔萃存品叨登瞪矒彫毁范样番捉绯衫福国负屈含冤赶熟咯痰巩固关所裹糇过眼候灰煇如贱穷焦脣乾肺饥疫浚洫来体獠子丽姬蛮徭美谈拿鼎獶杂娘子军仆食秋叶囷囷馓枝膳宿始末原由受潮四海波静踏翠檀慧铜矿佗生五邦吴根越角无愧鋈续闲聒谢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