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ear proof] 明摆着的证据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见“ 明证 ”。
“明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明证(míng zhèng)指明确的证据或显而易见的证明,常用于强调事实或结论的无可辩驳性。例如:
作名词:表示确凿的证据。
作动词(较少见):指“作证”或“作为证人”。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晋书》《潜夫论》等典籍。
明证是由“日”和“证”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它可以表示明确的证据或证明,也可以指带有清晰、确凿的证据或证明。
明证这个词由“日”和“证”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日”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太阳或光明,它在《康熙字典》中的五笔画编码为“72.0”,在《说文解字》中的六笔画编码为“38.0”;“证”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证明或证据,它在《康熙字典》中的五笔画编码为“86.2”,在《说文解字》中的八笔画编码为“117.1”。
明证是汉字的一种,属于简体字。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明證”。
在古代,明证的写法和现代汉字有所差异。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古代的明证写作“明證”或“明證”。
1. 他提供了明证,证明他的无辜。
2.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明证确凿。
明证的相关组词有:
1. 明证无误:表示证据非常确凿,毫无疑问。
2. 明证流传:表示清晰的证据被广泛传播。
3. 明证权威:表示有权威性、可信度很高的证据。
明证的近义词是“确凿的证据”,反义词是“不明确的证据”或“无证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