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鬼责的意思、鬼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鬼责的解释

鬼神的斥责、惩罚。《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新唐书·柳宗元传》:“既明惧乎天讨兮,又幽慄乎鬼责。” 宋 张宇 《荆公》诗:“作古非今祸已成,亦知鬼责与天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鬼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生前或今世作恶而遭受鬼神的谴责或惩罚,常与因果报应、幽冥审判等传统观念相关联。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背景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含义

    “鬼责” 由“鬼”(指人死后的魂灵、幽冥世界的存在)与“责”(谴责、问责)组合而成,字面意为“鬼神的责罚”。

    在《汉语大词典》中明确解释为:因作恶而受到鬼神的惩罚,强调行为不端招致的超自然报应。例如:“平生所为不义,恐遭鬼责。”(《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第312页)

  2. 引申内涵

    • 道德惩戒:暗含对违背伦理行为的警示,如背信弃义、残害他人等行为可能触发“鬼责”。
    • 因果循环:体现“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如清代笔记《子不语》载:“负心者终受鬼责,魂堕酆都。”

二、文化渊源与用法

  1. 宗教与民俗背景

    “鬼责”概念植根于道教幽冥信仰及佛教业报思想,认为冥界鬼神(如阎罗王、判官)会依据生前善恶审判亡魂。作恶者可能面临“鬼责”,表现形式包括:

    • 地狱受苦(如刀山、油锅之刑)
    • 转世为畜牲
    • 现世灾病(如《聊斋志异·席方平》中贪官遭阴司惩处)
  2. 文学与口语用例

    • 文言用例:

      “汝杀孽深重,必罹鬼责!”(《阅微草堂笔记》)

    • 现代引申:

      可用于比喻良心的谴责(如“心中如有鬼责”),或警示他人勿行不义(如“小心遭鬼责”)。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权威语文工具书,收录“鬼责”释义及古典用例。

  2. 《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

    卷十二《席方平》篇详细描绘冥府审判场景,印证“鬼责”在幽冥信仰中的实践。

  3. 《子不语》(清代袁枚)

    笔记小说集,多载因果报应故事,如卷三《鬼责负心人》直接以“鬼责”为题。


四、语义关联词对比

词汇 核心意义 与“鬼责”差异
天谴 上天降下的惩罚 侧重“天”而非“鬼”的意志
报应 泛指因果惩罚 涵盖现世、来世,不特指鬼神
阴罚 阴间的刑罚 近义,但更强调刑罚执行而非谴责

结语

“鬼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道德规训与幽冥想象的独特概念,其释义需结合词典定义、宗教背景及文学语境综合理解。现代使用中虽多具象征意义,但仍深刻反映传统社会对“善恶有报”的集体认知。

网络扩展解释

“鬼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鬼神对过失的斥责或惩罚,比喻事情极其严重或责任重大,可能招致超自然的谴责。该词带有警示性,强调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二、出处与演变

  1. 《庄子·天道》最早记载:“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指顺应自然者不受鬼神责备。
  2. 《新唐书·柳宗元传》中引用:“既明惧乎天讨兮,又幽慄乎鬼责”,表达对天罚与鬼神之责的双重畏惧。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如:

四、例句补充

五、延伸说明

该词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观,通过鬼神象征强化道德约束力。现代多用于比喻,而非字面意义的鬼神惩罚。

别人正在浏览...

敖戏白鹢班功行赏兵无斗志茀星步叔不一端吵翻打底大弦子戏殿舍鼎耳定说东庑独往乏倦放空气返悔飞邻脯饩攻难辊弹瞽叟黄涔会面讲开江烟机捷惊鼙救斗就法基绪空急空巴勒面历史唯心主义陇头音信沦隐瞀懮米糱牛农对泣鲵鱼祈报侵车轻健弃堂帐鹊袍三大差别神颖拴束束上起下殊音送祟松竹酸辣辣天库通笼外展神经温习无头榜胁肩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