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澥的意思、渤澥的详细解释
渤澥的解释
即 渤海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 渤澥 ,游 孟诸 。”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 渤澥 ,海别支也。” 南朝 梁 沉约 《和谢宣城》:“将随 渤澥 去,刷羽汎清源。” 清 曹贞吉 《文殊院观铺海歌》:“鼇身一抹映天黑,鲸波万里连 渤澥 。”参见“ 渤海 ”。
词语分解
- 渤的解释 渤 ó 〔渤海〕在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澥的解释 澥 è 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糨糊澥了。 〔渤澥〕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 加水使糊状物或胶状物变稀:粥太稠,加水澥一澥。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渤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渤澥(bó xiè)是古代对渤海的别称,特指东海的一部分。例如《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记载:“浮渤澥,游孟诸”,李善注引应劭解释为“渤澥,海别支也”,即渤海是海的分支。
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 地理概念
古代文献常以“渤澥”代指渤海,如《初学记》提到“东海之别有渤澥”,说明渤澥与东海的关系。
- 文学意象
南朝诗人沈约在《和谢宣城》中写道“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以渤澥象征广阔的海域。
三、其他含义
在特定语境下,“渤澥”也指盐池。例如清代吴邦治的诗注提到“渤澥,盐池名,如雪”,位于今山西运城一带。
四、字形与读音
- “渤”:本义为水涌之貌,后专指渤海。
- “澥”:原指糊状物变稀,但在“渤澥”中为专名,与“渤”组合成固定词汇。
五、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渤澥”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说文解字》《史记》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渤澥(bó xié)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渤(水)和澥(水),共计12个笔画。这个词语来源于汉字文化,并且在汉字中属于繁体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渤澥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为「渤澥」。
以下是一个例句:
渤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关于渤澥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解析和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