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递诗筒的意思、递诗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递诗筒的解释

即诗筒。以竹筒盛诗,便于传递,故称。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僧传栽树法,客献递诗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递诗筒"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主要指古代文人之间通过传递装有诗稿的竹筒或木筒来进行诗歌唱和、交流的一种雅致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传递物品的行为,更承载着文人间的友谊、才情切磋与风雅情趣。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与形式:

    • 递: 传递、传送。
    • 诗: 诗歌作品。
    • 筒: 指竹筒或木筒等制成的容器。
    • 合起来,“递诗筒”字面意思就是传递装有诗稿的筒。诗人将自己的新作或唱和之作誊写清楚,放入特制的、便于携带和保护的筒中,由信使或友人传递给另一位诗人。
  2. 核心内涵与文化意义:

    • 文人雅士的交流方式: 这是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之间一种高雅、风雅的交流方式,超越了单纯的书信往来。它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尊重和对交流对象的重视。参见《中国风俗通史》等关于古代文人交往习俗的论述。
    • 诗歌唱载体: “递诗筒”最常见于唱和活动中。一位诗人(原唱者)作诗后,将诗稿放入筒中递给另一位诗人(和诗者),和诗者阅读后创作酬答之诗,再放入筒中递回或传递给下一位。这促进了诗歌创作与交流。唐代诗人间的唱和活动频繁使用此方式。
    • 传递友情与思念: 在无法经常见面的情况下,“递诗筒”成为维系文人友谊、表达思念之情的重要纽带。筒中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情谊。白居易与元稹的通信唱和(虽不限于诗筒)是著名例证。
    • 风雅情趣的体现: 使用特制的“诗筒”而非普通信封,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文人生活的精致与雅致。它被视为一种文化生活的象征。
  3. 历史背景与实例:

    • 这种风尚在唐代尤其盛行,与唐诗的繁荣和文人交往的活跃密切相关。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有通过传递诗稿(可能包含诗筒形式)进行大量唱记载。虽然具体“筒”的记载不如“诗简”、“诗函”普遍,但“递诗筒”的概念涵盖了这种以特定容器传递诗稿的行为和精神。
    • 例如,白居易在诗中多次提到与元稹的诗歌往来,虽未明言“筒”,但描述了频繁传递诗篇的情景,其精神实质与“递诗筒”相通。晚唐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诗集《松陵集》也是这种交流的产物。
  4. 与现代的关联:

    • “递诗筒”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性的交流方式,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如邮政、电话、互联网)已基本消失。
    • 然而,它所代表的文人以诗会友、切磋技艺、寄托情思的精神内核,以及对优雅文化生活的追求,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令人向往的部分。它常被用来象征一种古典的、充满诗意的交往方式。

“递诗筒”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间一种富有诗意的社交活动,指通过传递装有诗稿的竹筒或木筒来进行诗歌创作交流(主要是唱和)、表达友情与思念。它盛行于唐代,是文人风雅生活和高尚情谊的重要体现,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递诗筒”是古代文人用于传递诗作的一种工具,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以竹筒盛装诗稿,便于传递的容器。该词由“递”(传递)和“诗筒”(装诗的竹筒)组合而成,常见于宋代文人交流场景。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古代文人常通过诗筒传递作品,类似书信功能。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在《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中写道:“僧传栽树法,客献递诗筒”,表明友人通过诗筒互赠诗文。

  3. 文化意义
    诗筒不仅是载体,更象征文人雅士间的精神交流,体现了古代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便捷方式。竹筒材质轻便耐用,适合长途传递,成为诗词文化的重要媒介。

该词反映了古代文学交流的独特形式,通过具体诗句和工具使用,展现了传统文化中诗歌创作与分享的生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倍增伯琴参管蝉嫣赤囊冲途檮演单缞点鼓覆荡概义贵高诡说河激呵驱甲胆讲图搅团解暑节物津腻稽盘九滨刊贴磕脑兰裓蜡日立名令旨丽牲之石流苏龙窠石莽汉苗木墨士排遍攀个大扑腾腾千了百了樵海驱卫绕梁三日三岛十洲少年圣诞叔旦缌麻丧竦戎孙许苏州码子天雠凸杯土犬晚晴未暇伟壮文册喔喔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