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树立名声。《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刚正》:“汝若事君尽忠,立名千载,吾死不恨焉。” 清 龙启瑞 《宋伯姬论》:“有闻而慕之者,将残身以立名。”
(2).命名;建立名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盖羣论立名,始于兹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及其立名借字,则社会已开,必在 虞 夏 以后也。”
“立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树立名声
指通过个人努力或行为建立声誉。例如《颜氏家训·名实》中提到:“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强调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名誉的态度。
《史记·伯夷列传》也提到:“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说明普通人需借助外力才能传名后世。
命名或建立名称
指为事物确定名称或创立术语。例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记载:“盖羣论立名,始于兹矣”,说明学术术语的起源。
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立名是指确定、确定身份或身份的名称,通常用于指代给某人或某事物取名字的行为或结果。
《立名》的拆分部首为⺅和口,并且共有5笔。
《立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必以外智,立名为功。”表示通过外在的智慧才能实现立名。后来,《诗经·豳风·丘中有麻》中也有“拔萃出类,立名可贺”的用法,表示通过杰出的才华和成就而获得名声。逐渐演变为指给人或事物取名的行为。
《立名》的繁体字为「立名」。
在古代,汉字《立名》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法是「立字为功」。
1. 他在艺术界立下了赫赫声名,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2. 这部小说的悬念处理得非常巧妙,使得作者立名于文坛。
组词:立业、立言、立身
近义词:成名、获名、名垂青史
反义词:匿名、无名、不知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