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乐舞名词。中序的第一遍。又称迭遍、歌头。 唐 宋 大曲每套有十馀遍至数十遍,分别归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凉州曲》……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袞遍、歇指、杀袞,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按,排遍、攧、正攧,属中序。 王国维 《唐宋大曲考》:“排遍又谓之‘歌头’,《水调歌头》即《新水调》之排遍也。”
“排遍”一词的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综合辨析,具体如下:
1. 唐宋乐舞术语(主要含义) 根据权威来源,“排遍”是唐宋时期大曲结构的组成部分,指中序的第一遍,又称“叠遍”或“歌头”。唐宋大曲由散序、中序、破三大段构成,每段包含若干遍(章节)。例如《凉州曲》的排遍有二十四段。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提到,《水调歌头》即《新水调》的排遍部分。
2. 现代引申含义(次要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排列整齐”,可能源自“排”与“遍”字义的组合,但此用法缺乏历史文献佐证,且权威性较低。
3. 与其他术语的关联 排遍与“摘遍”不同,后者指截取大曲中的片段单独演奏。在音乐结构上,排遍属于中序的起始部分,之后依次进入攧、正攧、入破等节奏变化的段落。
建议:研究古典音乐或文学时,需以唐宋乐舞术语为准;若涉及现代语境,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指向。
《排遍》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意为将物品或人员依次排列整齐并铺满一个区域。
《排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扌”和“并”。它一共包含了12个笔画。
《排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将物品或人员有序地排列在特定的地方,以便于管理和整理。这种行为渐渐被形容为《排遍》。
《排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排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排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的意思和形状基本保持一致。
1. 教室里的学生将书包排遍在自己的座位上。
2. 农民工工地上的工具被整齐排遍在工棚前。
排列、排队、排山倒海、排难解纷
摆放、布置、整理、列队
混乱、无序、杂乱、坍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