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忍的意思、睦忍的详细解释
睦忍的解释
和睦容忍。《逸周书·武穆》:“五、睦忍寧于百姓。” 孔晁 注:“﹝睦忍﹞中厚忍辱。” 朱右曾 校释:“和睦容忍,以安百姓。”
词语分解
- 睦的解释 睦 ù 和好,亲近:和睦。睦邻。兄弟不睦。 姓。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忍的解释 忍 ě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忍耐。忍痛。忍受。容忍。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狠心,残酷:忍心。残忍。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睦忍为汉语合成词,由“睦”与“忍”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以和睦友善的态度相处,并具备包容忍耐的修养。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汉语文化角度详细解析:
一、 核心含义
指在人际交往或社会关系中,主动追求和谐友好(睦),同时能够克制情绪、宽容对待差异或冲突(忍),体现了一种以和为贵、克己容人的处世哲学。
二、 字义溯源
- 睦 (mù):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目顺也”,引申为和顺、亲近、友好。《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和好,亲近”,如“和睦”、“睦邻”。其核心在于关系的融洽与主动交好。
- 应用:常用于描述家庭、邻里、邦国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兄友弟恭,家门雍睦”(《颜氏家训》)。
- 忍 (rěn):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能也”,指忍耐、容忍、克制。《古代汉语词典》释义包含“忍耐,忍受”、“抑制,克制”及“狠心,残忍”(此处取前义)。在“睦忍”中,取其克制自身、包容他人的积极含义。
- 应用:强调在不如意或冲突情境下的自我约束与宽容,如“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三、 文化渊源与伦理价值
“睦忍”一词虽非古代典籍直接连用的固定词汇,但其理念深植于儒家伦理:
- “和”的理念:儒家推崇“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追求社会和谐,“睦”正是这一理念在人际关系中的直接体现。
- “恕”道与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恕道精神,以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修养要求,均包含了“忍”的功夫——克制私欲、体谅他人,以达成“睦”的状态。
- 修身齐家:《礼记·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睦忍”是个人修身(培养忍耐包容之德)与家庭和谐(实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睦)的重要实践基础。
四、 应用场景
“睦忍”精神适用于:
- 家庭关系:维系亲情,化解矛盾,如夫妻相敬、婆媳互谅。
- 邻里相处:倡导“远亲不如近邻”,相互照应,包容生活习惯差异。
- 社会交往:在职场、社群中促进合作,减少摩擦,营造友善氛围。
- 国际关系:引申为国家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智慧。
“睦忍”是融合了“和睦友善”与“克制包容”双重美德的处世准则,强调通过内在修养(忍)达成外在和谐(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和谐与社会伦理的重要智慧结晶。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说文解字》(许慎)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论语》
- 《礼记》
网络扩展解释
“睦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拼音:mù rěn(注音:ㄇㄨˋ ㄖㄣˇ)
- 释义:指“和睦容忍”,强调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亲近友好的同时,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或过错。
二、出处与注解
该词最早见于《逸周书·武穆》中的记载:“五、睦忍宁于百姓。”
- 孔晁注:将其解释为“中厚忍辱”,即内心宽厚、忍辱负重的态度。
- 朱右曾校释:进一步说明“和睦容忍,以安百姓”,强调通过包容与和谐来安定民心。
三、综合理解
“睦忍”由“睦”(亲近友好)和“忍”(忍耐宽容)组合而成,体现了一种以和谐为目标的人际相处智慧。它并非单纯退让,而是主动通过包容化解矛盾,尤其适用于亲属、朋友等亲密关系中的摩擦。
四、使用场景
- 传统文化:常用于描述古代治国理念,如统治者对百姓的包容政策。
- 日常生活:适用于强调家庭和睦、职场人际或友情维护中的宽容态度。
若需进一步了解《逸周书》原文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参考权威文献或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八法板芭焙粉逼裂钵釪不瓤侧门崇宠點收典仪多体船防萌杜渐蜂旗浮飘飘负铁服翫购捕鬼魋黑种人僭持浆酒霍肉矫枉过正嘉燕截头渡纪历踦挐居民渴待拉拽理处列姑射苓茏龙卫麻积蔓草难除扪索偏隘批扺呛喀乾浄地啓口轻繇薄赋钦赖寝兽七菹人气鋭密声度受用蜀魄天假其年跳班桐子鼍吟亡聊惋切微曲见素抱朴小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