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鸬鹚的意思、鸬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鸬鹚的解释

[cormorant] 水鸟名,俗叫“鱼鹰”,羽毛黑色,有绿光,善捕鱼,生活在海滨,用树叶、海藻等筑巢。渔人常用来捕鱼。又名“乌鬼”,“水老鸦”

详细解释

亦作“ 鸕鶿 ”。 1.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北齐 颜之推 《稽圣赋》:“黿鳖伏乎其阴,鸕鷀孕乎其口。” 唐 杜甫 《田舍》诗:“鸕鶿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鸬鹚》:“鸕鷀,处处水乡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鸦,而长喙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则粪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畜数十,令其捕鱼。”

(2). 鸬鹚陂 的省称。 明 夏完淳 《燕问》:“ 桑乾 晓河, 鸕鷀 夜岸,澄流綺望,素波若旦。”

(3).鸬鹚杓的省称。 元 罗志仁 《木兰花慢·禁酿》词:“鸕鷀鸚鵡,且茶甌,蒲桃酿緑,空想芳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一种大型水鸟,隶属于鹈形目鸬鹚科。该名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羽毛黑色,善潜水捕鱼,喉部皮肤可膨大存鱼,多栖息于河湖岸边”。其生物学特征表现为体长可达90厘米,喙长且尖端呈钩状,脚蹼发达,成年个体颈部带有白色斑块,幼鸟羽毛呈棕褐色。

从生态习性来看,鸬鹚具有独特的捕食行为,可潜水至水下10米深处,依靠喉囊暂时存储捕获的鱼类。根据《中国水生鸟类观察手册》记载,其群体捕猎时会形成“U”形包围圈驱赶鱼群,展现高度协作能力。该物种在我国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均有稳定种群分布,冬季迁徙至东南沿海越冬。

在文化意象层面,鸬鹚自唐代便见于文献记载。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即描绘了渔人携鸬鹚捕鱼的场景。江浙地区至今保留着驯养鸬鹚捕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通过绳结控制其捕鱼量,形成独特的人鸟协作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鸬鹚是一种大型水鸟,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属于鸬鹚科鸬鹚属,别称“鱼鹰”“乌鬼”“水老鸦”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形态特征

2.习性与栖息地

3.与人类的关系

4.保护现状

总结来看,鸬鹚不仅是生态链中的重要捕食者,也是人类渔业文化中的特殊伙伴,兼具生物学独特性与人文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辩圃逼接庳小避隐才悟残敝馋人孱微迟鲁持衰打标待哺待取狄酪断产多生犯霄鲠泗管情官庑果将鹤绫横灾河鱼红禀黄绢辞螖蠌鲸舟匼帀闚园落头鲜良鍼硫化咙哅卖空虚谩駡扪心庙议难谌牵踬七青八黄曲至声玩神襟手册手杖曙河碎义素描俗学桃朱术贴写题肩童牛头婚无乎不可崄峻諴口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