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珠。梵语的译音。珠多以木槵子108颗为一串,每念一佛名,即过一子。《牟梨曼陀罗咒经》:“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鉢塞莫。”
“钵塞莫”是一个佛教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词源与定义
“钵塞莫”是梵语Pāsakamālā的音译(),意译为“数珠”或“念珠”,指佛教修行中用于计数的珠串。其梵文原词由pāsaka(计数)和mālā(串珠)组成,直译为“计数的珠串”()。
结构与用途
传统钵塞莫通常由108颗木槵子串联而成()。修行者每念诵一次佛号或经文,即拨动一珠,以此辅助专注和记录次数,常见于持咒、念佛等修持法门。
经典记载
《牟梨曼陀罗咒经》中提到:“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钵塞莫”(),说明其作为法器在佛教仪轨中的象征意义。
文化延伸
不同材质的念珠(如菩提子、水晶等)在佛教中均有使用,但“钵塞莫”特指以木槵子制成、符合108颗制式的传统念珠()。
现代应用
当代佛教仍沿用这一术语,部分文献将“钵塞莫”与“数珠”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钵塞莫”更强调梵语音译的原始语境()。
注:若需了解不同经典对钵塞莫的详细描述,可参考《牟梨曼陀罗咒经》等佛教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