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eleton] 尸骸;枯骨
枯朽的骨骸。《后汉书·质帝纪》:“其调比郡见穀,出禀穷弱,收葬枯骸,务加埋卹。” 唐 孟郊 《悼幼子》诗:“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北虏诛宗王》:“是年冬, 倪正父 奉使,馆於 中山 ,正其诛戮处,相去一月,犹血腥触人,枯骸塞井。” 清 李渔 《巧团圆·买父》:“飘零不作他乡梦,却原来枯骸仍向家边送。”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槐树老,其情哀,茫茫天地一枯骸。”
“枯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指干枯的尸骨,常用来形容腐朽或失去生命的躯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和查字典的来源。
“枯骸”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拆分为“木”(部首:木)和“骸”(部首:骨),共有10个笔画。
“枯骸”来源于古代汉语,用以形容人或动物死后尸体的干瘪、腐朽的状态。这个词组的运用可以带有一定的感伤和哀思。
“枯骸”的繁体字为「枯骸」。
在《说文解字》中,字形为「枯骸」。在古时候的笔画顺序中,先写“木”再写“骸”,表达了干瘪枯朽的骸骨状态。
1. 这间废弃的房子里,布满了昔日英雄的枯骸。
2. 妈妈告诉我,在古墓中,我们发现了一具被忘记的枯骸。
1. 枯萎:指植物失去生机,变得干枯; 2. 骸骨:指人或动物死后留下的骨头; 3. 枯败:指植物或其他事物因衰老或死亡而失去生机。
1. 干瘪:形容物体因失去水分或营养而缩小、干燥; 2. 腐朽:指事物因长时间使用、陈旧而逐渐分解破败、失去生机。
1. 生机:指事物充满生命力,活力旺盛; 2. 充盈:指物体内部充满、充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