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骸的意思、枯骸的详细解释
枯骸的解释
[skeleton] 尸骸;枯骨
详细解释
枯朽的骨骸。《后汉书·质帝纪》:“其调比郡见穀,出禀穷弱,收葬枯骸,务加埋卹。” 唐 孟郊 《悼幼子》诗:“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北虏诛宗王》:“是年冬, 倪正父 奉使,馆於 中山 ,正其诛戮处,相去一月,犹血腥触人,枯骸塞井。” 清 李渔 《巧团圆·买父》:“飘零不作他乡梦,却原来枯骸仍向家边送。”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槐树老,其情哀,茫茫天地一枯骸。”
词语分解
- 枯的解释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枯。枯萎。枯槁。枯荣。枯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 没趣味,无生趣:枯燥。枯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荣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骸的解释 骸 á 骨头:骸骨。尸骸。 身体:病骸。残骸。 笔画数:; 部首: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枯骸(kū hái)指人或动物死亡后风干腐朽的尸骨,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字源解析
- 枯
本义为草木失去水分而干萎,引申指事物失去生命力或润泽状态,如《说文解字》释:“枯,槀也。”
- 骸
原指骨骼总称,《说文解字》注:“骸,胫骨也。”后泛指躯体、尸骨,如《庄子·齐物论》中“百骸九窍”即指全身肢体。
二、词典释义
枯骸为复合词,指完全脱水干枯的尸骨,强调尸体经风化、腐朽后仅存骨架的状态。例如:
- 《汉语大词典》释:“枯朽的尸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干枯的尸骨。”
三、文化意涵
- 死亡象征
常见于古籍描述战乱、灾荒后的惨状,如《后汉书·马援传》载“骸骨布野”,喻生灵涂炭。
- 哲学隐喻
道家思想中用以反思生命无常,如《淮南子·俶真训》言:“伏尸百万,枯骸成山。”
四、古籍用例
- 王充《论衡·订鬼》:“病者困剧…见人之形,如死尸之状,或见枯骸。”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父兄枉被诛戮,痛切肝肠,泪下成血,枯骸不葬。”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
-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
- 《论衡校释》,黄晖撰,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枯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指干枯的尸骨,常用来形容腐朽或失去生命的躯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由“枯”(干瘪、无生气)和“骸”(尸体、骨骸)组成,字面指“干枯的骨骸”。
- 引申义:也可比喻毫无生气、缺乏活力的事物或状态,如形容衰败的景象或空洞的形式。
2.出处与文学引用
- 古籍记载:
- 《后汉书》提到“收葬枯骸”,指安葬无人掩埋的尸骨。
- 唐代孟郊《悼幼子》中“枯骸化为地”,以枯骸象征生命消逝后的凄凉。
- 文学作品:
- 郭沫若在戏剧《高渐离》中用“茫茫天地一枯骸”渲染苍茫孤寂的意境。
3.使用场景
- 客观描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描写战争、灾难后的惨状或自然腐朽的尸骨。
- 比喻表达:现代语境中可形容失去灵魂的制度、空洞的艺术形式等。
4.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和查字典的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罽裘变化身采政餐芝陈列陈逊卒卒簇锦团花洞溃短弱坊牌伏戎辅正橄榄油勾考管华瑰蒪海匪旱暵和而不同焦愁骄倨急湍狙狂君陈枯甲盭夫龙野麦粉蛮触相争呕唱偏重破赚切记青銮阙蚀入教润屋润身三四钐鎌舍利子胜筭升侑沈郎身谋神躯设网时移势迁受块数念四生思算缩略挑力头盖土堰乡讪显休戏班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