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洋盆地的意思、大洋盆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洋盆地的解释

简称“洋盆”。面积辽阔,四周较浅而中部较深的大洋底。深度2500大洋盆地6000米。为大洋的主体。其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78%。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洋盆地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深度通常在4000米至6000米之间,广阔而相对平坦的深海区域。它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地形单元之一,覆盖了大部分洋底面积。

核心特征:

  1. 地质构成: 其基底主要由密度较大、成分偏基性的大洋型地壳构成,主要物质为玄武岩。这与大陆地壳(偏酸性,如花岗岩)有本质区别 。
  2. 沉积覆盖: 盆地底部通常覆盖着厚层的深海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来源多样,包括:
    • 远洋沉积: 主要是微体生物(如有孔虫、硅藻)的钙质或硅质遗骸缓慢沉降形成的软泥。
    • 浊流沉积: 由大陆边缘滑塌、经海底峡谷搬运而来的陆源碎屑物质,在盆地边缘形成浊积岩。
    • 风成沉积: 少量由风力搬运来的尘埃。
    • 火山沉积: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3. 地形特点: 虽然称为“盆地”,但其主体部分(深海平原)地形异常平坦,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区域。这种平坦性主要是由于厚厚的沉积物覆盖并填平了原始的起伏地貌 。不过,大洋盆地内也散布着一些显著的地形,如:
    • 海山/平顶海山: 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水下山体,部分被海浪侵蚀削平。
    • 深海丘陵: 小型、起伏的丘陵地形,常见于深海平原边缘或大洋中脊附近。
    • 断裂带: 转换断层在大洋盆地的表现。

形成与演化: 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理论密切相关。它们主要诞生于大洋中脊(洋脊),这里是新的玄武质大洋地壳不断生成的地方。新生的地壳向两侧扩张推移,逐渐冷却、下沉,并接受沉积物的覆盖,最终形成广阔的大洋盆地。其年龄随着远离洋脊而逐渐变老 。

总结来说,大洋盆地是:

(由于本次搜索未能获取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词典或地质学专著的网页链接,以上解释基于海洋地质学和板块构造学的普遍知识进行整合阐述。为满足要求并提升权威性,建议在实际内容创作中引用权威地质学教材、专业词典(如《地质学名词》、《海洋科学名词》)或知名学术机构(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相关研究所)发布的科普或专业文献作为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大洋盆地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定义和特征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定义 大洋盆地简称“洋盆”,指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海区域,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其典型深度范围为2500-6000米,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78%(不同文献统计口径差异)。

2. 地理特征

3. 地质意义 作为地球表面最大地貌单元之一,其形成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太平洋盆地通过沉积岩年龄证实侏罗纪已存在,为研究海洋演化提供关键证据。

4. 特殊说明 在汉语语境中,该词还被引申为比喻宽广的发展空间,但此属文学修辞用法。实际应用中需注意区分专业术语与比喻义。

建议通过国家地理数据库或海洋地质专著获取更精确的板块分布图与年代数据。

别人正在浏览...

呗佛谤咎比期簸箕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唱口冲泊疵污大虫吃小虫打么诃典吏斗狠督护歌幡信废心腐肠贼公私管浅归终过胜还笏黄种人回飘浑浊可望而不可及鲙残赖是賫志以没浪剑燎炬履理马背船唇马鬣一滴马僮蒙瞳沐雨梳风凝精女监排布披子前无古人人苋容姿三不惑三夫之言舍菜深山长谷身先朝露沈谢诗行胎具天宦天孙万应灵丹维纶炜烨乌霉霉小檝谢公牋泄漏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