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员的意思、道员的详细解释
道员的解释
即道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温绍原 ﹞积功擢道员,充 江南 大营翼长,仍留防 六合 。” 易宗夔 《新世说·政事》:“首座 庆亲王 奕劻 ,欲用 直隶 道员某为 黑龙江 巡抚。”参见“ 道臺 ”。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员的解释 员 (員) á 人,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工。教员。演员。动员。复员。司令员。 指团体组织中的人:成员。团员。党员。会员。 周围:幅员辽阔。 量词,常用于武将:一员小将。 员 (員) ú 增加。 表示语
专业解析
道员,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地方官职,其详细释义如下:
-
定义与性质
道员是明清两代在省与府(州、县)之间设置的地方行政长官,隶属于总督或巡抚管辖。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省级长官管理、监督一定区域内的政务,包括钱粮、刑名、治安、驿站等事务,并监察所辖府、州、县官员。道员通常有固定的辖区,称为“道”,如“某某分守道”或“某某分巡道”。其官阶一般为正四品。
-
历史演变与设置
- 明代起源:道员制度源于明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佐贰官(如布政使司的参政、参议,按察使司的副使、佥事)被派遣到地方分理专项或区域事务,逐渐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形成了“道”这一层级。
- 清代定制:清代沿袭并完善了道制,道员成为省之下、府之上的固定行政层级长官。清代道员主要分为两类:
-
主要职责
道员作为“监司”官,其核心职责是承上启下,监督执行:
- 督察属员:监督、考核所辖府、州、县官员的政绩与行为。
- 经理事务:具体管理辖区内的财政税收、司法刑狱、社会治安、驿站交通、教育文化等事务。
- 转达政令:传达总督、巡抚的政令,并督促下属府县执行。
- 上报下情:将地方政务、民情及下属官员表现上报给督抚及朝廷。
- 专项管理:专职道员则负责其特定领域的管理,如盐法道管理盐务,河道管理河工。
-
别称与尊称
道员在官场和民间常被称为“道台”,这是对其官职的尊称或俗称。有时也以其具体职务或辖区称为“观察”、“某某道”等。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未提供链接)
- 吕宗力 主编.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北京出版社. (未提供链接)
- 瞿同祖. 《清代地方政府》. 法律出版社. (未提供链接)
-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相关研究文献与权威辞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 (未提供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道员是明清时期的官职,又称道台,雅称“观察”或“观察使”,主要作为省与府之间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历史演变
- 明代起源:道员最初为布政使(省级行政长官)的辅佐官,分设“分守道”和“分巡道”。前者协助管理钱粮事务,后者协助按察使处理刑名案件,均无固定辖区或职责。
- 清代定型: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八年(1753年)将道员官阶统一定为正四品,成为省(总督、巡抚)与府(知府)之间的固定层级,部分还承担督粮、盐法等专职。
2.职责与分类
- 行政职能:分管省内部分地区或专项事务,如河道、粮储、盐务等,部分道员兼任布政使、按察使的副职。
- 专任道员:如盐运道、海关道等,负责特定领域管理,职权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
3.官阶与别称
- 清代道员官阶为正四品,民间俗称“道台”,雅称“观察”。北洋政府时期改称“道尹”,后逐渐废除。
4.实例与文献记载
- 清代文献如《郎潜纪闻》提到温绍原因战功升任道员,负责江南防务;《新世说》记载庆亲王奕劻曾举荐直隶道员出任巡抚。
道员是明清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官职,职能灵活且兼具行政与专项管理属性,反映了当时官僚制度的分权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崩阤本剽鼻痔猖蹶诚至迟徊观望丑时促数登熟颠连迭联地架二丑焚鱼父严子孝戆头戆脑攻砭广文馆亨途幻剧湖翻嘉赐监修积非纪纲人论警兵鲸须沮愤可塔扑支孔雀裘丽春溜腿龙盐麻饮鸡皮蒙括门构闹忙盘涧屏拥扑闪顉頤企者不立屈行让道三阳节少许剩馥残膏石尤侍子水澨寺曹司典私志算计随车夏雨汤神调和误触五生盆小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