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易·繫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为 中国 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是无形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2).通权达变与拘泥古板。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温彦博 问:‘ 嵇康 、 阮籍 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曰:‘何谓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餘。’曰:‘敢问道器?’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3).儒家经典的要义及各儒家流派对经典要义的诠释。 元 虞集 《鹤山书院记》:“於是传注之所存者,其舛譌牴牾之相承,既无以明辨其非是,而名物度数之幸在者,又不察其本原,诚使有为於世,何以徵圣人制作之意,而为因革损益之器哉! 魏氏 又有忧於此也,故其致知之日,加意於《仪礼》、《周官》、大小《戴》之记,及取诸经注疏正义之文,据事别类而録之,谓之《九经要义》。其志将以见夫道器之不离,而有以正其臆説聚讼之惑世。”
(4).谓大器。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于童年,小有过失, 少峯公 责谴门外,永夕下钥,时当除夕,风雪凄迷。先考私从隙道掖令归寝。先生引咎自责,必遵庭命。翼日元旦, 少峯公 方啟扉焚香,先生怡颜长跽。 少峯公 且喜且泣,称其允为道器。”
(5).指精神及物质文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言文分而人智局也,文字为发明道器第一要件。其繁简难易,常与民族文明程度之高下为比例差。”
"道器"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结合权威文献释义如下: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指超越具体形态的宇宙法则。
《说文解字》释"器"为"皿也",引申为一切具象事物(《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版)。
朱熹《朱子语类》:"道是道理,器是形迹",强调道是器的内在依据。
王夫之《周易外传》:"无其器则无其道",主张道通过具体器物显现(参考《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
清代实学家提出"道寓于器",如魏源主张通过技术(器)实现治国之道(《海国图志》)。
在传统工艺领域,"道器"指:
权威参考文献(基于经典文献释义,无实时链接):
注:因古籍释义属公共知识领域,此处引用以权威工具书为准,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道器”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源自《周易·系辞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道(形而上):
指无形的规律、法则或宇宙本源,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其超越性和抽象性。
器(形而下):
指具体事物、制度或工具,如器具、器官等(),具有可见、可用的实体特征。
哲学范畴:
道器之辩涉及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议题()。
社会应用:
“道器”从哲学本体论到社会实践均有深刻影响,其核心是抽象规律与具象事物的辩证统一。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易》《道德经》等经典文献或哲学研究资料()。
阿丈白无瑕谤端博士长街短巷超前絶后橙韲痴望俦拟创格出谷道境调外阇黎敦蒙二楚風木含悲凤鸟奋勇向前高捷皓锷好田会值秽滓匠学坚悍结穴稽古汲汲遑遑金铣金鋺冷酷无情两半球梁夫人烈操烈火辨日灵署理讼搂罗没头神弭兵灭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陪鼎请期躯体三乾三赦上诉上通擅专神旗舍身崖水虎嵩岱铁板铜絃我行五湖四海显眼献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