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 崖名。旧时信佛者谓投身崖下可脱诸罪而登彼岸。 明 俞弁 《山樵暇语》卷五:“ 泰山 有 捨身崖 ,岁有男妇往焉,以身投於崖下,谓之捨身。太傅 王世昌 越 有诗云:‘ 捨身崖 下深难测,每怪轻生世上人。我亦有身偏自重,捨时除是为君亲。’”
“舍身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地理位置
舍身崖是多个山岳景区的著名悬崖,如泰山、峨眉山、舜皇山等均有此名。例如:
宗教与民俗意义
旧时民众受佛教思想影响,认为在此舍身可消灾赎罪,甚至成仙。例如:
成语含义
作为成语,“舍身崖”比喻为理想或信念不顾安危、舍弃生命的行为,如“舍身取义”。
文学与反思
历史上因轻生行为频发,文人多批判此俗。如明代王世昌诗云:“舍身崖下深难测,每怪轻生世上人。我亦有身偏自重,舍时除是为君亲。”
需注意,此类传说多含警示意义,实际中“舍身”行为已被理性劝阻,如泰山崖边设防护墙并更名“爱身崖”。
《舍身崖》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一种信仰、事业、道义等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勇敢地舍弃生命。
《舍身崖》中的汉字拆分部首为「舌」、「山」、「土」,共计19个笔画。
《舍身崖》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忠臣为了保护君主的安全,勇敢地舍弃自己的生命。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英勇无畏、为正义舍生取义的经典词语。
《舍身崖》的繁体写法是「捨身崖」。
在古代,「舍」字的写法为「捨」,而「崖」字的写法为「厓」。
1. 为了保卫家乡,他毅然决然地冲上了舍身崖。
2. 这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展现了舍身崖的精神。
舍弃、舍己为人、崖壁、危崖
舍己、舍生取义
自私自利、畏缩不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