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拔儁 ”。1.选拔俊才。《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方今王化未被於 汉 北, 河洛 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擥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 唐 陈子昂 《上薛令文章启》:“吾当拔俊赏奇,使拾遗补闕。”
(2).犹拔萃。 清 姚鼐 《祭张少詹曾敞友文》:“君企古人,欲以义振,两试翰林,辞成拔儁。”参见“ 拔萃 ”。
"拔俊"属于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拔"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擢也",本义指连根拽起,引申为选拔超出众人者(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俊"在《尔雅·释诂》中训为"才过千人称俊",特指才智超群的杰出者(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尔雅义疏》)。
二、历史语义 该词完整形态最早见于《晋书·职官志》:"州置刺史,掌察黜陟,岁举拔俊",指地方官员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来源:国家图书馆藏百衲本二十四史)。唐代杜佑《通典·选举典》记载:"凡拔俊造之士,必先德行而后文艺",强调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三、语用特征 在明清科举文献中常与"抡才"对举使用,如《明会典》载"秋闱拔俊,春榜抡才",前者指乡试选拔,后者指会试评定(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会典》)。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在历史研究、教育制度等专业领域,如《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中论及"拔俊机制对唐宋官僚体系的影响"(来源:人民出版社学术著作数据库)。
“拔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á jùn,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选拔人才
指挑选才智出众的俊杰。其中“拔”意为选拔、提拔,“俊”指才智超群或容貌出众的人。该词常用于描述在政治、学术等领域中甄选优秀人才的行为,如《三国志》中提到的“诚擥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
比喻出类拔萃
引申为“拔萃”,即超越众人、表现卓越。例如清代姚鼐在文章中用“辞成拔儁”形容文辞精妙出众。
古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步骘传》,强调在乱世中选拔贤能的重要性。唐代陈子昂的《上薛令文章启》中亦用“拔俊赏奇”表达对人才的重视。
姓名寓意
作为名字时,“拔”象征超越、高大,“俊”则兼具才智与俊美的含义,整体寓意才华出众、胸怀宽广。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详细释义,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编入别忙薄业财布粲者昌兴谗焰塍陇秤友冲要盗据稻雁大自流盆地吊丧富藏付现弓兆广莫骨查脸汉碑额好慕河鲀画毬虎侯溷渎活句兼覆昆仍枯萁灵觉灵帐临机处置狸物鑪冶默告泥土俳佪培堆签揭牵物引类启惎跂蹇清荡起送文书秋报缺折髯鬓山菜寿满天年蜀素竦抃孙让锁陀八庭臯吐诉卍字瓦子无辜疳五字诗象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