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跃鼓掌。犹言欢欣鼓舞。《旧唐书·文苑传中·刘宪》:“敕使抚巡,人皆竦抃;忘其家业,冀此天恩。”
竦抃(sǒng biàn)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竦”和“抃”二字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恭敬、振奋且击掌赞叹的情态。以下从字形、字义、用法及典籍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竦(sǒng)
抃(biàn)
“竦抃”融合了肃敬与欢欣的双重情态,具体含义为:
《后汉书·祭祀志》
“群臣竦抃,万姓悦服。”
释义:描述臣民对帝王仪典的肃然起敬与由衷赞叹,体现礼仪中的集体情感共鸣。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九十五,第3125页。
《宋书·乐志》
“听者竦抃,莫不慷慨。”
释义:指听众因音乐或言辞感召而肃然起立、击掌称叹。来源:中华书局《宋书》卷二十,第589页。
唐代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
“臣伏见陛下……神功既成,竦抃无极。”
释义:臣子对帝王功业的敬畏与颂扬。来源:《柳宗元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03页。
多用于庄重场合,如祭祀、颂圣、礼乐等,区别于日常喜悦(如“拊掌”“欢忭”)。
收录“竦抃”词条,释为“肃然鼓掌,表示敬意或欢欣”,引《后汉书》及柳宗文用例。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8卷第102页。
引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竦,敬也;抃,拊手也。合言竦抃,敬且悦也。”来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86页。
“竦抃”作为承载古代礼乐文化的复合词,生动体现了华夏文明中“敬”与“乐”的融合。其语义核心在于以身体仪态(肃立击掌)传递内心的敬畏与颂美,多见于典籍对重大仪典、德政功业的记载,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意义。
“竦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字形及语境详细解析如下: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历史文学或仿古创作中可作为修辞手段,增强画面感。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晦涩。
矮子观场悲嘅倍洒贲然鸊鹈泉簸籭惭沮称喜吹角大哄大嗡遁世无闷多钱善贾鹗书放謌烦躁飞屧杆棒归逊汉话黑亮和平共处敫然精利凈馔紧要关头极于台撧耳顿足君火开年靠色克剪困兽犹鬭利亮凌虐流明律手末代恼煞泡影平地风波平林迫蹴巧发奇中陗束榷关融晴赏得沙市使译缩尺宿设田陇同行僮然退保驮架歪谈乱道罔利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