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静;安定。《后汉书·和帝纪》:“役不再籍,万里清荡。”《周书·于谨传》:“ 谨 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南史·蔡廓传》:“今米甚丰贱,而人情更安,以此算之,清荡可必。”
(2).涤除,平定。《世说新语·德行》“ 桓公 北征” 刘孝标 注引《桓温别传》:“ 桓 亲勤羣卒,建旗致讨,清荡 伊 洛 ,展敬园陵。”《隋书·东夷传·高丽》:“歷代逋寇,一朝清荡,遐邇乂安,人神胥悦。” 前蜀 杜光庭 《青城令莫庭乂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词》:“或指踪貔武,清荡边陲;或恢復城池,削平疆土。” 宋 苏辙 《喜雪呈李公择》诗:“氛埃一清荡,疫癘解缠缚。”
“清荡”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个释义,其含义和用法均可在古籍及现代解释中得到印证:
核心解释:指社会局势或环境的稳定、安宁状态。
核心解释:指通过行动清除障碍或动荡因素,恢复秩序。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原文或用法差异,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清荡(qīng dàng)是一个形容词,意指清洁干净、整洁明亮、清爽无碍的状态或氛围。它常用来描述环境、气氛、人物或心情。
清荡的部首是“青”(qīng)和“艹”(cǎo),总共有11个笔画。
清荡的字源于古代汉字“青”和“草”的结合。在繁体字中,“荡”字的“艸”部由“⺿”代替,写作“盪”。
古代汉字将“清荡”写作“淸蕩”或"清蕩",用于表达清新明亮、洁净无垢的意思。
1. 整个公园绿树成荫,空气清荡宜人。
2. 她的心情很好,脸上洋溢着清荡的笑容。
1. 清新:指清爽宜人、清洁明亮的气息或风格。
2. 清幽:形容环境幽静、宁静。
1. 清爽:形容感觉清新、舒适、爽快。
2. 干净:形容没有污垢、杂物或有害物质的整洁状态。
1. 肮脏:形容充满污垢、脏乱、不洁净。
2. 杂乱:形容凌乱、无序、混杂不清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