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扰;渎犯。 宋 李纲 《辞免知潭州第三奏状》:“动致烦言,溷瀆宸听,卒不能有以少称知遇之意。” 明 唐顺之 《救荒渰记》:“自是百年沮洳,鬱为沃壤。水降土升,不相溷瀆。各効其职,以宜地产。萑藋既去,生我稻粱。”
“溷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hùn dú,其核心含义为侵扰、渎犯,常见于古籍文献中。以下从多角度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对他人或事物的干扰、冒犯,带有不敬或扰乱之意。例如《辞免知潭州第三奏状》中“动致烦言,溷瀆宸听”即表达因琐事烦扰帝王。
单字解析
文献用例
明代唐顺之《救荒渰记》用“不相溷瀆”描述水退后土地与河流各归其位,互不侵扰,体现其自然秩序层面的使用。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学创作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人际关系冒犯或自然界的干扰)。
若需进一步探究其他古籍生僻词,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文史类工具书。
《溷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指玷污,亵渎,犯忌讳,不敬虔。可以用来形容对于神圣事物的不尊重或亵渎,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于尊严、名誉、规矩、礼仪等的玷污不敬。
《溷渎》的拆分部首为水(氵)和窊(穴),并且由13个笔画构成。
《溷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两个词语,分别是《溷》和《渎》。《溷》指水下混浊,脏污,而《渎》则指玷污,亵渎。这两个词合并后形成了今天的《溷渎》一词。
《溷渎》的繁体字为「混瀆」。
在古代汉字中,溷渎的写法略有不同。根据《康熙字典》,溷的旧时写法为「渾」,渎的旧时写法为「瀆」。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再常见使用。
1. 他的言论举止溷渎了我们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2. 这位教授被指控溷渎了学术规范和道德伦理。
3. 在古代,对于神明的溷渎行为被视为十分严重的罪行。
- 玷污 (diàn wū):玷污同样指破坏或亵渎某人或某物的纯洁性质。
- 亵渎 (xiè dú):犯忌讳,对于神灵、圣物等不敬。
- 侮辱 (wǔ rǔ):蔑视、冒犯或轻视他人,贬低其尊严。
玷污、亵渎、侮辱、犯忌、亵神
尊崇、尊重、推崇、敬仰、顺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