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八种恶觉。觉犹言念。一、欲觉,二、瞋觉,三、恼觉,四、亲见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见《华严经》卷十三。 北周 王褒 《灵坛铭》:“八觉修行,七教弘通。” 唐 杨炯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心依八觉,理会三空。”
“八觉”是佛教术语,指八种应避免的恶念或不良心理状态,源自《华严经》卷十三。以下是具体解释:
欲觉
指对物质或感官享受的贪欲之念,是执着于欲望的负面心态。
瞋觉
即嗔恚之念,表现为愤怒、怨恨等情绪,易引发冲突。
恼觉
指因烦恼而产生的焦躁、不安等心理状态。
亲里觉
过度挂念亲戚或乡里关系,可能影响修行者的超脱。
国土觉
执着于国家或地域的分别心,易生偏见。
不死觉
对长寿或永生的贪恋,以及积累财富以求长存的妄念。
族姓觉
因出身高贵而产生的优越感,属于傲慢的一种表现。
轻侮觉
恃才傲物、轻视他人的心态,破坏人际和谐。
佛教意义:
八觉被视为修行的障碍,需通过“八觉修行”来克服,以达到清净心境。北周王褒的《灵坛铭》和唐代杨炯的墓志铭中均提及此概念,体现了其在佛教实践中的重要性。
八觉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的部首为八和觉,它由八个笔画组成。
八觉一词源自于佛教术语,八指的是佛教中的八重境界,而觉则是指觉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八觉可以理解为八种觉悟的境界。
在繁体字中,八觉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八字的形状稍微有些不同,觉字的下方多了一个点。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八字的形状与现代稍有不同,底部没有横折,像一个笔画数目更多的“人”字。觉字的写法也有所变化,原先的形状更加简洁。
以下是一些关于八觉的例句:
一些与八觉相关的组词有:八识、八正道、八不定、八无生、八正法、八苦、八苦行。
八觉的近义词包括:八解脱、八境界。
八觉的反义词为:八不觉、八迷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