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决遣的意思、决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决遣的解释

亦作“决遣”。审判发落。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周处碑》:“ 处 转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 处 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 西朶楼 下, 开封 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復决遣,以警愚民。”《宋史·刑法志一》:“贫不能自存者给饮食,病者给医药,轻繫者即时决遣,毋淹滞。”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就逆旅操笔定讞,且判且詰,决遣如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决遣是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司法或行政语境,指对案件或事务进行裁决、处理并予以执行的过程。其核心含义包含“判决”与“发落”两层,强调权威性的处置行为。以下从语义解析与古籍例证两方面详述:

一、语义解析

  1. “决”的本义

    指对争议或事务作出最终判定,如《说文解字》释“决”为“行流也”,引申为疏通、裁决。在司法中特指审判终结,如《唐律疏议》载“狱结竟,徒以上各呼囚及家属具告罪名,取囚服辩”即含“决”意。

  2. “遣”的延伸

    表处置、发落,如《汉书·酷吏传》注“遣,发也”。与“决”结合后,强调裁决后的执行环节,如对罪犯的流放、释放或对事务的落实。

二、古籍例证与权威用法

  1. 司法判决执行

    《隋书·刑法志》载:“每岁秋,官署按验囚徒,罪状显者决遣之。”此处指对证据确凿的囚犯进行判决并发落执行。

    《唐六典·刑部》亦云:“大理寺断狱,刑部覆核,无误者决遣。”体现司法程序中的终局处置。

  2. 行政事务处置

    《宋史·职官志》记地方官职责:“凡民讼事小者,州县长官立决遣之。”指官吏对轻微案件当堂裁决处理。

  3. 引申的果断处理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评史家笔法:“叙事贵乎决遣,若首尾横决则失体要。”此处引申为行文时对材料的果断取舍。

三、现代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释:“决遣:判决发落。多指官府对案件作出裁决并执行。”

《辞源》(修订本)亦注:“决:判决;遣:发落。指断案后处置犯人。”


参考文献来源

  1. 《隋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史·职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4.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决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决遣”读作jué qiǎn,本义指审判发落,即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做出裁决并执行处理。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司法语境,强调对案件或纠纷的最终处置。

二、详细解释

  1. 司法审判与执行
    在历史典籍中,“决遣”常指官员对积压案件的快速处理。例如:

    • 《晋平西将军周处碑》记载周处任广汉太守时,曾将积压三十年的案件“一朝决遣”,体现其高效断案能力。
    • 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开封府尹在节庆期间“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复决遣”,以警示民众。
  2. 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中,“决遣”偶被引申为果断解决问题、迅速决策,强调行动力。但此用法并非主流,需结合语境判断。

三、历史用例与权威来源

四、现代应用

如今“决遣”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裁决”“发落”等现代词汇。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庵堂百里挑一白妞渤鞮海残害虫响碟酌发奸露覆放青饭银浮光跃金呷蛇龟共计孤鶱和民衡扼画眉序黄花节黄陵祠剪发杜门驾乌鹊节衣捷直击鼓鸣金京口倦目口澳口噤腊克林衡利其然録用明鼓而攻之瞑思苦想蟠编蒲海亲戚穷凶极暴七十二贤人物三肘撒滞殢上黄上食设文诗眼说证素木牀俗态阗噎退屯秃友韦布兀良险服香瓜享嗣小畜生楔形文字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