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断魂。形容极其悲伤或激动。 唐 黄滔 《旅怀》诗:“雪貌潜凋雪髮生,故园魂断弟兼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香綃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 明 高启 《惜花叹》:“流水残香一夜空,黄鸝魂断无言语。”
(2).指死。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异哉先生,人既云亡,哭胡为者?曾谓 雪姑 有负於先生耶?试问鬻花郎,吾家女公子为谁魂断也?”
“魂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核心解释
指因极度悲伤、激动或遭遇重大打击时,心灵受到强烈冲击,甚至达到“断魂”的状态。这一含义在多个权威词典中被提及,如查字典()和汉典()。
引申义
也可委婉指代“死亡”,尤其在文学语境中,如唐代诗人黄滔的诗句“故园魂断弟兼兄”()。
情感层面
描述因离别、失去至亲或经历重大挫折而产生的悲痛,例如《敦煌曲子词》中的“香綃罗幌堪魂断”()。
生理或心理冲击
形容情绪激动到难以承受,如《菩萨蛮》中“唯闻蟋蟀吟相伴”的孤寂场景()。
文学创作
常用于诗歌、小说中渲染悲剧氛围,如电影《魂断蓝桥》的译名()。
日常表达
多用于书面语,表达深切的哀伤或遗憾,例如“湖心亭阁楼台观,鸳鸯戏水野鸭翔”后接“姑娘小伙对歌唱,潇洒帅气望魂断”()。
“魂断”兼具情感冲击与生死隐喻的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魂断》这个词,是指灵魂的破碎、离散和失落。它暗示了一种极度的痛苦与绝望,通常在遭受巨大打击或失去重要事物后出现。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一是「鬼」部,意味着和灵魂、幽灵有关;二是「分」部,表示分离与割裂。在中文汉字中,「魂」六画,「断」七画。
《魂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元代杨时所撰写的《门第纪事》,描述了一个故事中妇人家境逆转后,身心遭受沉重打击,心灵彻底失望、破碎与离散的情景。从此以后,这个词成为了表达痛苦与绝望的文学表达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广泛传承。
在繁体中文中,《魂断》的字形为「魂斷」,只是在书写时多了一个横钩形状的笔画「斤」,带有一些额外的艺术效果。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魂」的字形略有不同,它在上部多加了一个类似冠的装饰。而「断」的古字写法中,在左边部分还加上了一条线,整体更为复杂而有趣。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魂断》的运用。例如:
「失去亲人的瞬间,他的魂断了,再也没有了生活的意义。」
「她那无声的叹息如同一刻魂断的哀鸣,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与《魂断》相关的词语还有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常见的组词有「魂魄」(指灵魂的精华)、「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等。与之近义的词语有「心碎」、「断绝」等,而相对的反义词则是「完整」、「凝聚」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