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印的意思、法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印的解释

佛教语。判定佛法的标准。主要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大智度论》卷二二:“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唐 无可 《题青龙寺纵公房》诗:“从谁得法印,不离上方传。”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以彼其人而説无生之达摩,讲二空之法印,言不顾行,谁其信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印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佛教义理与世俗法律语境分别阐释:


一、佛教核心概念(核心义项)

指印证佛法真伪的根本标准,源于古印度哲学,后成为大乘佛教判定正统教义的核心准则。

“三法印” 为最权威表述:

  1. 诸行无常:万物皆处于刹那生灭的变化中(《杂阿含经》);
  2. 诸法无我:一切现象无独立永恒的主体(《大智度论》);
  3. 涅槃寂静:超越生死烦恼的终极境界(《大般涅槃经》)。

    符合此三项者即为佛陀正法,故称“法印”。


二、世俗法律文书(引申义项)

指官府或机构用于证明文件效力的印章,属法律凭证:


三、词源演变

“法”源自梵语“dharma”(达摩),意为真理或教法;“印”喻指不可更改的印证标记。该词最早见于汉译佛经(如东晋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后引申至法律领域。


参考资料: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法印"条(中华书局,2011年修订版)
  2. 《中国古代法律术语考释》"印信制度"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207)
  3. 季羡林《佛教与中国文化》"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节(三联书店,页89)

(注:因知识库未提供实时网页链接,以上来源标注权威出版物信息以确保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法印”一词在不同宗教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佛教和道教两个体系:

一、佛教中的法印

佛教的“法印”是验证佛法真伪的核心标准,如同国王印玺对公文的认证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三法印(最基础):

    • 诸行无常:一切现象皆处于无常变化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如四季更替、情绪波动)。
    • 诸法无我:万物皆无独立不变的“自我”或本质,存在依赖于因缘和合(如人的身体由四大元素构成)。
    • 涅槃寂静:超越生死轮回后的终极寂静状态,摆脱一切痛苦。
  2. 四法印(扩展版本): 在“三法印”基础上增加“有漏皆苦”,强调凡由烦恼(漏)产生的存在皆伴随痛苦。

二、道教中的法印

道教“法印”指道士在仪式中使用的法器,象征神权:

别人正在浏览...

賹化报佛卜官倡言刬绝朝夕共处成句车裀齿白唇红驰竞瑽瑽地栗丁夜东阿独拔繁嚣梵译风期共恪怪不着珪角汉武台佳传蹇产金貂换酒镜花缘就班九成台拒轮渴见老王卖瓜路分落场緑盖履立门限迷宫鸣环冥佑摸搨黏液襆被前母嗛然倾家败産青翳寝合禽仪绮襦热点热销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闪脱手抄本司号员乌玉玦详稳象胥屑骨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