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笼的意思、火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笼的解释

[handwarmer] 〈方〉∶烘篮

详细解释

(1).烘篮。中置小火盆以取暖的笼状用具。《西京杂记》卷一:“﹝天子﹞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 南朝 陈 阴铿 《秋闺怨》诗:“火笼恆煖脚,行障镇牀头。”《南史·萧正德传》:“顷之奔 魏 ,初去之始,为诗一絶,内火笼中。”

(2).烘笼。罩于火盆上的笼状烘具。 清 许乃钊 《武备辑要·乡守器具·丸珠法》:“前贤论杵药既成,或日晒,或火笼焙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笼是汉族传统取暖器具,又称“火篮”“烘笼”,指以竹篾、藤条或陶土编织成笼状外壳,内置炭火盆或陶钵的便携式取暖工具。其核心功能为冬季御寒,兼具烘干衣物等用途,流行于中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农村地区。

一、字义与结构解析

  1. 字义构成

    “火”指炭火、热源;“笼”指包围火源的网状或镂空容器,兼具通风助燃与隔绝明火的双重作用。其名称直指“盛火之笼”的物理属性。

  2. 典型形制

    • 竹编火笼:以细竹篾编织成鼓形或筒形提篮,内置陶钵盛炭火,顶部设提梁便于携带(《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陶制火笼:整体为陶土烧制,侧壁开透气孔,常见于福建、江西等地民俗博物馆藏品(福建土楼文化陈列馆实物资料)。

二、功能与文化内涵

  1. 实用功能

    炭火在笼中缓慢燃烧,热量通过镂空结构均匀散发,可暖手、烘脚或放置于衣襟内御寒。旧时亦用于烘干婴儿尿布、潮湿衣物等生活场景(《中国民俗器具研究》,钟敬文主编)。

  2. 民俗象征

    在江南地区,火笼是冬季婚嫁习俗中的重要道具,新娘踏火笼入门寓意“驱寒避邪,生活红火”(《浙江民俗大观》,叶大兵著)。闽北山区至今保留重阳节长者互赠火笼的敬老传统。

三、文献考据与演变

  1. 历史记载

    明代《天工开物·陶埏》提及“火笼以竹为骨,陶为腑”,证实其材质工艺。清代《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描写宝玉“手捧火笼”赏雪,反映贵族阶层使用场景。

  2. 现代演变

    20世纪后期,随着电暖器普及,传统火笼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但在非遗保护中作为“民间手工艺”被重新发掘,如浙江衢州火笼编织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1.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 福建土楼文化陈列馆馆藏说明(2023年修订版).
  3. 钟敬文《中国民俗器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叶大兵《浙江民俗大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5.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崇祯十年初刻本.
  6. 曹雪芹《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
  7.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公示名录(2024年).

网络扩展解释

火笼是一种传统取暖工具,常见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1. 基本定义
    火笼在方言中被称为“烘篮”,主要用于冬季取暖。它由竹篾编织的外壳和内部陶土或铁制容器构成,通过放置炭火散发热量。

  2. 结构与材料

    • 外部为竹篾编织的灯笼状框架,中间配弧形手柄便于提携。
    • 内部容器多为陶制(称“瓦盆”)或铁制,用于盛放燃烧的炭火。
  3. 功能与使用场景
    除取暖外,还可烘干衣物。主要流行于闽东、赣南、粤西等客家聚居地,曾是农村冬季必备生活用品。

  4. 历史记载
    汉代《西京杂记》提到皇室使用象牙制作的火笼,南朝文献中亦有描述其用于暖脚、烘烤药物等用途。

  5. 比喻义
    该词也用于形容闷热封闭的环境,如“房间西晒像火笼”。

总结来看,火笼兼具实用性与文化特色,既是传统取暖工具,也承载了地方生活记忆。

别人正在浏览...

鼇宫白黑颠倒百祥壁炉嬖女不公逋逃薮部押查对长弟乘肥迟笨宠授舛剥楚国梦出教贷负方以类聚房宇凡陋凡愚钩深图远刮劘轨训过刀海甸惠钞茧盎嘉遇矜念机窍觖如絶息举实开生面昆味狼须满招损﹐谦受益铭章磨隔平直千钧乾腊倾向齐泰人籁少年子事干矢橛饰言戍逻斯芬克司宋椠涑水翁沓来踵至同雠婉柔向仰险澁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