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担鼓的意思、担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担鼓的解释

(1).牵牛星的别名。《尔雅·释天》“河鼓” 晋 郭璞 注:“今 荆楚 人呼牵牛星为担鼓。”担,一本作“ 檐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牵牛河鼓诗人多用为七夕事。按《尔雅》‘河鼓谓之牵牛’注,今 荆楚 呼牵牛为担鼓。担者何也,何音荷,以平声读,从水者非。”

(2).乐器名。《通典·乐四》:“担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按,《旧唐书·音乐志二》作“檐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担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使用,尤其与地方戏曲表演形式相关。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指戏曲表演中演员身背鼓具、边击鼓边演唱的独特艺术形式。该词由动词"担"(背负、承重)与名词"鼓"(打击乐器)组合而成,字面意为"背负鼓具",引申为一种流动性的鼓乐表演方式。该形式强调表演者的肢体协调性与节奏掌控力,常见于民间社火、庙会巡游及传统剧种(如莆仙戏、高甲戏)的特定剧目。

二、表演形式与文化特征

  1. 道具形制

    表演者通过特制背带将扁圆形鼓固定于胸前或腰间,双手执槌击打鼓面,同时配合步伐移动。鼓体通常彩绘纹饰,兼具乐器与舞美道具功能。

  2. 艺术表现

    融合唱腔、击乐与肢体动作,需演员同步完成节奏控制、曲调演唱及队列行进,体现"声形一体"的表演美学。在莆仙戏"弄八仙"等仪式性剧目中被视为驱邪纳吉的象征。

  3. 地域分布

    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的非遗戏曲中保留较完整,闽南语系地区称"担鼓阵"(鼓阵巡游),《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其与宋元时期百戏技艺的承袭关系。

三、学术定义与文献依据

四、当代传承

现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存有清代"担鼓"戏文抄本及近代表演影像档案,具体案例可参考《莆仙戏传统科介图解》(福建人民出版社)中"行进击乐"章节的图文记录。


参考来源:

  1.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莆仙戏仪式剧目研究》
  2.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
  3.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公开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担鼓”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天文学含义:牵牛星的别名

根据《尔雅·释天》及晋代郭璞的注释,“担鼓”是牵牛星在荆楚地区的别称。例如:

二、乐器名称

“担鼓”也是一种古代乐器,形制较小,外覆皮革并涂漆:

三、成语含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提到“担鼓”作为成语,表示“承担责任并得到支持”,但此解释未见于传统权威典籍(如汉典、古代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1. 主流含义:牵牛星别名、乐器名(依据古代文献)。
  2. 现代延伸:作为成语使用时建议注明出处,避免与传统释义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爱缘罢论表贤避迹泊位操刀楚絶登年东南之美东堂桂读数发喉急番塞匪解敷绩干讬钩距鬼吒狼嚎过名哼哧化物花阴鹄国加害羁局金钱松郡守刻肌刻骨叩齿扣壶长吟烂逸乐饥临冲流慆乱轰轰孟晋密涂磨骨摹写泥螺溺女徘徊菊旁逸横出千里马蒨巧七支八搭躟躟杀胡林沈昧身无分文筮席石虚中顺幸塌頞涂陌忘恩失义吾家龙文五路香园躧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