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鉤拒 ”。古代的一种兵器。《墨子·备穴》:“为铁鉤距长四尺者,财自足,穴彻,以鉤客穴。” 岑仲勉 简注:“既通敌穴,即以铁钩距钩敌方作穴之工兵。 史树青 等曾説:‘ 四川 出土的铁器中,有 汉 钩镶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武器, 刘熙 《释名》説:“两头曰鉤,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鉤引。”但据《墨子·鲁问篇》説:“ 公输班 作鉤距。”其作用是“退者鉤之,进者拒之”……我们推测就是展览会中陈列的钩镶,钩拒是它的别名而已。’”《墨子·鲁问》:“ 公输子 自 鲁 南游 楚 ,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鉤拒之备,退者鉤之,进者拒之。”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杨锐》:“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为鉤距所破。”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公输般 ﹞造了钩拒,教 楚王 和 越 人打仗。”
(2).古代连弩车弩机的部件。《墨子·备高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3).辗转推问,究得情实。《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鉤,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惟 重荣 自能鉤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罗织之罪。”
(4).犹机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屏山 以为 李 有鉤距, 刘 谈论锋出,皆惮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 竦 娶 杨氏 ,颇工笔札,有鉤距。”
(5).指钓钩。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傅尃 《钓诗》:“隈谭既失用,钩距竟成虚。”
“钩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指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关系非常短暂或微小,容易被拉开或断开。由“钩”(勾状物)和“距”(距离)组合而成,比喻事物间的脆弱联系或短暂状态。
例句:“两人友谊看似亲密,实则如钩距般经不起考验。”
引申用法
古代也指通过巧妙提问探究真相的方法(如《汉书》中记载的“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指垂钓时上下两钩之间的距离,调整钩距可影响上鱼率,需根据以下情况灵活调整:
指兰花等植物花朵中花瓣与雄蕊连接处的钩状结构,用于吸引特定传粉者。因相关来源权威性较低,此释义需结合专业文献进一步确认。
“钩距”在不同领域含义差异较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常见用法集中在成语、古代兵器/机械、垂钓技巧三方面,植物学中的定义相对冷门且需谨慎参考。
钩距是指鱼类背鳍与臀鳍之间的距离,也叫间距。在鱼类学中,钩距常常被用来辨别不同种类的鱼类。钩距较大的鱼类通常背鳍和臀鳍之间距离较长,而钩距较小的鱼类则相反。
拆分部首和笔画:钩距的拆分部首是钅(金字旁),拥有8画。
来源:钩距一词构成于“钩”和“距”两个字。钩的意思是一种具有弯曲形状的工具,距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间隔或距离。综合起来,钩距形象地描述背鳍和臀鳍之间的弯曲距离。
繁体:鉤距(钩距的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钩距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意义相同。
例句:这种鱼的钩距很长,可以轻松辨别出来。
组词:鳍钩距、鱼类钩距、测量钩距
近义词:间距、鱼鳍间隔
反义词:无
宝胄不含糊沧沧凉凉差降唱吼赤小豆纯小数楮知白担惊受恐道民繁骄疯疯癫癫风轻云凈感恨高粱米歌譔归诚海流还辇贿赂公行齎汩近鄙景星麟凤极战句留军医居庞枯壤雷峯敛缗流行性感冒鸾篦梦兆面如灰土迷离马虎鸣噪敏行蟠屈贫瘠莆田市潜移暗化诮石窃犯趋过散迹晒暖设监生产能力守牧松心桃朱术调解徒语晚车未际威栗僞物下工笑散薪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