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打连厢的意思、打连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打连厢的解释

一种民间舞蹈。又名“金钱棍”。北方称为“霸王鞭”或“花棍”。演员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细木制成,长二尺许,其中四至六处挖有空档,每档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演者边唱边舞,其歌曲多为民间小调,通常在节日或庙会时表演。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通俗编·俳优》引 清 毛奇龄 《西河词话》:“ 金 作清乐,仿 辽 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筝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词,而復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儿者,随唱词作举止……北人至今谓之连厢,曰打连厢,唱连厢,又曰连厢搬演,大抵连四厢舞人而演其曲,故云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打连厢"是中国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或"霸王鞭",指表演者手持饰有铜钱的细长木棍(连厢棍),边舞边击打身体各部位,配合唱词与节奏进行说唱的艺术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棍身的敲击动作与韵律配合,常见于节庆活动。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表演形式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连厢"指一种镶有铜钱的表演用木棍,"打连厢"即持此棍边舞边唱。表演时,艺人以棍端击打肩、臂、腰、腿等部位,铜钱碰撞发出清脆声响,配合地方曲调即兴编词演唱,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明快。部分地方志中将其归类为"踏歌"或"秧歌"变体,常见于北方社火表演。

二、历史渊源与民俗功能

清代文献《燕京岁时记》提及连厢为"京师杂耍"之一,原为乞讨者谋生技艺,后发展为民间娱乐。其内容多演绎历史故事或吉祥祝词,如《三国》《水浒》选段,具有祈福纳吉的象征意义。表演常与高跷、旱船等结合,构成传统庙会游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耕社会的集体娱乐需求。

三、道具与技艺特征

连厢棍多用竹或木制,长约1米,分九节(称"九节鞭")或通体彩绘,每节嵌2-3枚铜钱。技艺要求"棍随身走,声随节响",需掌握"击地""缠腰""绕颈"等动作组合。因地域差异衍生不同流派:北方强调武技化翻滚跳跃,南方如湖南"莲花闹"则侧重叙事唱腔。现代非遗保护中,河北昌黎打连厢、云南霸王鞭等已被列入省级名录。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连厢"词条
  2. 《中国民俗大系·北京卷》(甘肃人民出版社)民间游艺章节
  3. 《中华舞蹈志·河北卷》(学林出版社)传统舞蹈记录
  4.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网络扩展解释

“打连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各地,尤其在节日或庙会等场合表演。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名称与别称
    该舞蹈在不同地区有多个名称:南方多称“打连厢”或“金钱棍”,北方则常叫“霸王鞭”“花棍”。其名称中的“连厢”源于金代乐曲《连厢词》,而“打”则指表演时的击打动作。

  2. 表演形式与道具
    表演者手持特制竹棍(长约二尺),棍身分段嵌入铜钱或小铜钹,两端装饰彩色布条。舞动时,通过敲击四肢、肩背等身体部位,配合节奏发出清脆声响,兼具视觉与听觉效果。

  3. 艺术特点
    表演通常边唱边舞,曲调多为民间小调,动作灵活多变,兼具刚劲与柔美。部分地区的表演形式还包含多人配合,如四人持棍共舞,辅以琵琶、锣鼓等乐器伴奏。

  4. 历史与文化意义
    起源可追溯至金代,历经演变成为传统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兼具娱乐性与祈福寓意,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曲目或具体舞蹈动作,可参考民俗研究文献或地方文化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背碑覆局别绪乘隙打鸡窝丹垩手荡心捣蒜砥绩东储堵立佛汗刚鲠高祖王母官民规定瞽聩豪光黑咕隆咚诃陵樽黄晖隳胆浑纯甲马营骄君解雨禁暴诛乱聚口钧容班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门豹秘牒沐兰年事昵谀女桑帔巾沛泽翩翻颦眉樵渔侵占取求散花天女折斤斗深山穷谷矢橛收案授节书差水远山长夙殒堂吉诃德檀晕统一战綫通圆颓寝顽皮赖肉吴门翔天衔怨